劉富剛 段元莉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內科用無痛胃腸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本科接診且需行胃腸鏡檢查的病患114例,采用投擲子的方式對所選擇的114例病患進行分組:A組和B組各5 7例。其中A組實施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B組實施普通胃腸鏡檢查治療。觀察兩組的鎮痛效果,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結果:A組的鎮痛優良率為100.0%,明顯比B組的77.19%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0%,明顯比B組的77.19%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將無痛胃腸鏡積極應用于消化內科中,有助于幫助患者減輕疼痛,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無痛胃腸鏡;臨床療效;消化內科;應用
在消化道疾病的檢查方法中,胃腸鏡具有比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因其具有一定的痛苦與刺激性,使得部分患者耐受檢查的能力降低,進而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近幾年來,隨著臨床麻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諸多醫學專家都建議對患者使用無痛胃腸鏡技術,以幫助其提高檢查期間的舒適度,減輕疼痛感。此次研究,筆者將重點分析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價值,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本科接診的114例胃腸鏡檢查病患為研究對象,按照投擲子的原理對所選病患進行分組:A、B兩組各57例。A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38-70歲的范圍之內,平均(49.15±6.28)歲。B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39-70歲的范圍之內,平均(49.37±6.42)歲。比較兩組的入院時間和家庭狀況等基線資料,P>0.05,可比。
1.2方法
114例入組病患都于術前1d叮囑嚴格禁食,做好腸道準備工作,并于術前0.5h向患者詳細介紹胃腸鏡檢查的相關知識,包括:檢查方法、注意事項、流程、治療的意義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做好檢查所需物品和氧氣的準備工作,并于患者入室后立即為其建立起靜脈通路,予以心電監護。B組術前10min指導服用2%利多卡因膠漿,并于患者有咽部麻痹感之時再對其施以胃腸鏡檢查。A組在B組的基礎之上予以無痛胃腸鏡,詳細如下:術前靜脈推注丙泊酚(20-30mg)+芬太尼(0.075-0.15mg)+氟哌利多(1mg)+咪達唑侖(1-1.5mg),待患者進入初步的睡眠狀態之后,再對其施以胃腸鏡檢查,注:手術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與心率等基礎生命體征,并做好相應的數據記錄工作,根據麻醉反應合理調整麻醉藥的使用量。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有無出現肢體亂動與嗆咳等不良反應,并對其作出比較。
1.4鎮痛效果的評價標準
(1)優,術中配合度良好;不良反應輕微。
(2)良,雖出現不良反應,但依舊能配合完成檢查。
(3)差,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無法配合完成檢查。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鎮痛效果
A組中達到優標準的病患有48例,達到良標準的病患有9例,優良率為100.0%。B組中達到優和良標準的病患依次有27例、17例,優良率為77.19%。經比較,A組鎮痛效果的優良率明顯比B組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表1。
2.2比較不良反應
A組中并無1例病患發生肢體亂動等不良反應,而B組中則有17例病患發生嗆咳等不良反應,占總比例的29.82%。和B組相比,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表2。
3討論
因胃腸疾病的發生和人們的飲食結構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該類疾病被納入了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當中。相關資料顯示,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常有不規律飲食亦或者是暴飲暴食等行為,使得其更加容易發生胃腸疾病。而普通胃腸鏡檢查治療手段則由于受到技術等原因的限制而讓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與疼痛等不適應癥,嚴重影響檢查治療的效果,所以我們還應于術中做好患者的麻醉處理工作,以幫助其減輕疼痛感,提高臨床療效。現階段,無痛胃腸鏡作為比較新型的一種檢查治療技術,在我國臨床上有著較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消化內科中已經取得了較顯著的治療成果。此外,也有報道稱,相比較于普通胃腸鏡,無痛胃腸鏡更有助于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手術成功率。此次研究的結果表明,A組鎮痛效果的優良率為100.0%,比B組的77.19%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B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積極利用無痛胃腸鏡對消化內科疾病患者施以檢查治療,可顯著提高其鎮痛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發生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