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必燕
[摘要]本文通過對繆刺的概述,繆刺病的病因,病位,刺法,繆刺的機理及臨床應用情況加以闡述,以期能更全面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繆刺,并提出目前繆刺的認識及機理等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繆刺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以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關鍵詞]繆刺;臨床應用
1概述
《素問·繆刺論》:“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岐伯答……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日繆刺。”“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故絡病者,與經脈繆處,命日繆刺。”這段引文從病因,病位及刺法方面論述了“繆刺”,而提到“繆刺”,就不得不提另一種刺法“巨刺”,二者近乎類同,為了闡明“繆刺”,在重點介紹“繆刺”的同時,筆者將舉“巨刺”以相鑒別。
2病因
2.1繆刺疾病的病因
《素問·繆刺論》:“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又“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日繆刺。”這段話大意是說,邪氣侵入人體,由皮毛而入,到孫脈,到絡脈,然后入經脈,最后到臟腑,也就是說病邪由淺而入深的過程。而如今病邪感人,從皮毛到孫絡,留而不去,孫絡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因此流溢在大絡與經脈相干的地方,病邪便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手足四末,病氣無固定的處所,也沒有進入經俞部分。此是絡脈為病。應該用繆刺法以泄邪氣。
2.2巨刺疾病的病因
關于“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歷代醫家有不同看法,樸元林認為是“左側邪氣盛,影響到右側,右側邪氣盛影響到左側,所以有“移易者”。而黃元御注:“邪客于經脈,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左病刺左,右病刺右,是其常也。亦有移易而不拘者,左痛未己而右脈先病,右脈既病,則右半亦將痛矣。”由此可認為,邪氣客于經脈,左側的經氣盛,右側相對較弱,則右側發病,同樣,邪氣客于右側,右側經氣盛,左側相對較弱,則左側發病。左側病刺左,右側病刺右,這是常法。現邪氣客于經而“移易”出現左邊的病痛還在,右邊的經脈己病,這種就應該采用巨刺法。筆者認為,黃元御的說法更好的詮釋了巨刺病的病因。
3病位
《素問·繆刺論》……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而對于巨刺的描述為“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說明繆刺病的病位在絡脈,巨刺病的病位在經脈。那何為經,何為絡?《靈樞·脈度篇》:“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醫學入門》:“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針灸學中“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側行的分支,經脈以上下縱行為主,系經絡的主要部分,絡脈從經脈中分出側行,系絡脈的細小部分”。由此可見,盡管眾多學者對“絡”說法不一,但都認為絡居于相對表淺的部位。所以邪在經者,病位較深,且固定,邪在絡者,病位相對表淺,沒有固定的處所,以“其痛與經脈繆處”為主要表現。
4刺法
《素問·繆刺論》“帝曰:愿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可見二者均為左取右,右取左,但“巨刺刺其經,繆刺刺其絡”。部位上,巨刺刺經,可刺全身各部位的經穴,《素問·繆刺論》“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不己,刺外踝下三疳”,“邪客于手陽明之絡……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疳,立聞;不已……,”這些都表明繆次可刺四肢末端的穴位,《素問·繆刺論》“邪客于足少陰之絡,……刺然骨之前出血”,“邪客于五臟之間……于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表明繆刺可在四肢末端刺血絡放血。而劉瑞華認為應該“視其皮部血絡而盡取之”,應先辨病痛所在的經絡,再循經絡于病位對側刺血絡放血,刺肩背部可治療上半身疾患,刺腰脊部可治療腰及下半身疾患,顏面部是許多絡脈循環之處,刺顏面部可治療面神經麻痹,落枕,頭痛及口、鼻、齒等疾患。
5繆刺的機理
中醫的整體觀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聯絡溝通作用而實現的。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靈樞·脈度》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針灸學指出“經絡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營養全身”。這些都說明了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身體的各臟腑,器官,經絡之間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的則相互影響。所以人體感邪時才會有“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左病未己,而右脈己先病”的癥狀。所以中醫的整體觀是繆刺的理論基礎。
6結語
繆刺作為一種傳統的針法,是中醫的一種獨特療法,《《內經·素問》專篇對其進行論述,可見它的重要性及臨床療效性。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繆刺法得到了豐富和完善,療效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對繆刺的內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繆刺的機制及繆刺的適應癥方面還有所欠缺,且多為敘述性研究的文獻,缺乏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來更好的論證繆刺的療效,因此,今后繆刺的研究應該著重解決這幾個問題,使繆刺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更好的為臨床服務,這也是我們以后努力的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