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來
摘 要:法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為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和進步進行推動,進一步加強社會市場法制建設力度,對民法典進行編纂的工作逐漸被提上日程,此項工作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與依法治國的推進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在編纂民法典時對分步走原則予以堅持,將其中總則部分率先編纂完畢,切不可操之過急。
關鍵詞:民法典;民法通則;立法;法律關系
“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是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當中所提出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此項任務是當前立法工作當中的重點,因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相關內容十分繁復,應堅持遵循分步走原則,將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首要任務確立為民法典總則的制定。民法總則作為一項基本規則對整個民法典實行統領,同時其也對民商法中的各個部分予以適用,其于民法中的地位最為通用、基礎與抽象[1]。民法總則即民法典的總綱,所有民商事立法活動均應在其統轄下開展。將民法總則制定出來不僅可以對民法典的體系性予以增進,還可以對整個司法體系的整合與完善進行促進。
1 民法典總則的立法路徑
民法通則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階段一項極為重要的立法成果,于1986年開始制定并實施于1987年,其在我國民事立法史當中極具代表性,時至今天依然被持續沿用。民法通則是現如今民法典編纂任務當中的關鍵問題,其與民法典的立法路徑息息相關,嚴重影響了民法典的編纂。明確民法典的立法路徑可對民事主體合法的民事權益予以保證,對民事關系進行正確調節,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當前法學界學者大致對于民法典編纂立法路徑存在兩種聲音,即:①堅持將民法典立法基礎設定為《民法通則》,主張適當修改后將其作為民法典的藍本予以直接使用;②堅持擴張、補充《民法通則》,并統合商事總則與人格權[2]。
對于上述兩種聲音,本文傾向于對《民法通則》當中予以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充分保障的基本精神進行收納,秉承立足于當下的立法精神,對民法典予以重新確立,不可利用對《民法通則》進行修改與補充的手段實行民法典總則的編纂。應堅持使民法典編纂立足于現實,以法制建設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將具體指導思想設定為對制度與理論的堅持創新,不對《民法通則》進行完全借鑒與照搬全抄,以中國當代國情為基礎制定出與之相符的法律。
2 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
民法與商法之間關系的處理長期以來都是我國立法史與法學界中的疑難問題。民法與商法所屬的范疇均為私法,其目的在于對社會經濟的關系予以調整,是兩項存在諸多不同的法律規范。例如中國民法學研究會與中國商法學研究會之間在對民法典提出的相關建議中就存在許多爭議,處于不同立場,兩者分別以“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作為各自主張。此兩種立法主張在根本上來說是完全對立的,其中將商事基本規則在民法典總則當中一并做出相應規定為“民商合一”主張的觀點;對商法典予以單獨制定,將其區分于民法典是“民商分立”主張的觀點。
對于上述兩種主張,本文傾向于“民商合一”,此種立法思想是我國歷朝歷代均堅持實行并已通過相關實踐證明了其可行性的,若“民商分立”主張應用于本次民法典編纂則會使當前局面產生一定變動,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并且,商事規則和民事規則之間的重合性較高,不能單純為了立法而實施立法。對兩個法典予以分別制定會使立法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立法資源有所浪費,使法律當中出現兩套規則與兩類主體。此外,商事規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會對社會生活造成混亂,阻礙法律在司法機關中的具體實施[3]。
所以,應在當前“民商合一”立法體例下注重加強民事立法對商事的特殊照顧,力求對商事實踐的具體需要予以滿足,在民法總則當中對商法的原則及其基本理念予以重點吸收和引進,對商事規則實行確切照顧與回應,予以商事發展充足的預留空間,對“民商合一”實行過程中所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沖突的解決進行有效促進。
3 人格權的立法體例問題
于民法典總則部分中對人格權予以設置還是于民法典分則部分為人格權單獨設立一個篇章是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
傳統大陸法系國家自羅馬法以來均獨自成編了完備與詳實的物權規定與債權規定,其中唯獨缺少詳盡細致的人格權規定,法國于1804年公布實施的《法國民法典》中甚至都沒有與人格權相關的規定,只在解釋民法典相關條文的時候才對人格權進行了適當保護。歷史上首次通過民法典形式來對人格權制度進行確認的民法典為瑞士于1907年公布并于1912年實施的《瑞士民法典》,其為人格權專門設置了一個章節,成為了第一部對人格權予以專門設立的法典[4]。
我國《民法通則》的頒布時間為1986年,其中人格權相關規定設置于第五章“民事權利”,其中規定內容絕大部分與人格權有關,且在第六章“民事責任”中針對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進行了重點規定,此項舉動是當時歷史時期當中的一項創舉,但其中對于一般人格權的相關規定有所忽視。此種情況下,若對人格權有所侵害的事件發生于社會生活當中,而該行為又與《民法通則》中相關規定不符,遭受侵害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因人格權一般規定的缺失而失去保障,對立法初衷有所違背。所以,各方面原因皆傾向于在本次民法典編纂過程當中對人格權的一般規定予以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曾發布過一篇“民法總則(建議稿)”,其中對于自然人的規定制度當中對人格權的保護予以了特別強化,大幅度改革了對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戶設置的相關規則,也提出了對特殊群體與老年人進行保護的特殊規則[5]。以上舉例充分說明了人格權于民法典編纂過程當中的重要程度。
社會與人類個體得以順利生存發展的基礎即為人格權,其作為一種基礎性權利存在于整個法律體系當中。人格權的保護在當前世界各國的憲法當中的所處位置均至關重要。在人權當中,人格權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本質方面來看其是一種道德權利,對整個法律所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有所體現。所以,在人格權的立法體例問題方面,本文傾向于將人格權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單獨設立一個篇章,并應將其排位于其余各項權利之首。
4 結語
民法典是我國法治現代化的具體象征與我國法律事業高度發展的具體體現。在實際編纂民法典的過程當中需注意對其立法路徑、與商法之間的關系、人格權立法體例等一系列復雜且關鍵的問題,提升對我國民法學研究當中相關問題的注意程度并積極擬定彌補措施,以我國實際國情為出發點,秉承著立法的基本精神,將與我國社會相符合且有益于人民的民法典制定出來。
參考文獻
[1]董彪,李建華.我國民法典總則中法律行為構成要素的立法設計——以權利本位為視角[J].當代法學,2015,29(5):62-71.
[2]袁碧華.我國商法立法模式探討--以民商合一格局下民法典總則的商事規范構建為中心[J].嶺南學刊,2016,13(3):95-100.
[3]喬苗苗.民商合一基礎上普通與特別的關系——民法典總則制定征程中的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6,26(7):20-21.
[4]方新軍.內在體系外顯與民法典體系融貫性的實現對《民法總則》基本原則規定的評論[J].中外法學,2017,29(3):565-589.
[5]冉克平.“惡意串通”與“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在民法典總則中的構造——兼評《民法總則》之規定[J].現代法學,2017,39(4):67-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