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著作權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中所包含的一項核心內容,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公平以及效益兩項主要基本意義,前者體現出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后者則體現出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整體來看,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相關法律設置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進而對其具體實施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本論文將主要介紹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基本含義以及目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實施過程中暴露的不足之處,進而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強化我國知識產權中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著作權合理使用;公平、效益;知識產權;有效實施策略
1 著作權合理使用基本含義
1、著作權合理使用基本含義:
知識產權即指維護人們自身智力勞動成果的權利,而且受到國家法律支持保護,但這種維護專有權并非永久性的,只是規定在一定時期內可以使用這種知識獨占權。整體來看,我國知識產權細分為兩種:其一,著作權;其二,工業產權。前者,又可以稱為文學產權或者版權。知識產權中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具體來說,就是指法律規定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非著作權人可以在不支付任何報酬的前提下,甚至是無需獲取權利人許可的情況下,自由使用附有著作權的產品。這種自由且合理的使用有以下幾種要求:(1)法律依據作為合理、自由使用的支撐條件;(2)使用用途合法、合情、合理;(3)無需獲取產品著作權人或者是產品作者的使用允許;(4)無需向任何人支付使用產品的相關報酬;(5)合理使用是法律允許的合法行為,不存在侵權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前十二項內容具體闡述法律允許合理使用著作權的幾種情況。
2、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價值及作用:
知識產權中著作權的合理使用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實質在于體現公平以及效益的意義,旨在于合理規范著作權人合理使用自身權利,從而為他人的學習以及欣賞行為提供便利,有效防止濫用著作權,從而對社會科學文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產生消極影響。著作權合理使用相關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其主要意義在于:(1)為創作自由提供法律支撐,從根本上為創作活動的不斷創新和進步產生積極推動作用。(2)為社會公眾的受教育權提供法律支撐作用,究其根本在于教育活動本身就是基于知識傳播活動的開展,因此著作權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著作權人濫用著作權行為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著作權人對作品封閉的權力,進而保障作品可以自由傳播,推動教育活動有序開展。
2 知識產權中著作權合理使用暴露出的不足之處
我國規定作者對于自身勞動智力成果擁有知識產權,如果出現未經作者或者著作人允許就私自使用享有著作權的產品則屬于侵權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但是,當著作權合理使用相關法律機制建立后,為使用享有著作權的產品設置了一個相對合理的使用情況,在這種特定情況下使用享有著作權的產品不屬于侵權行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知識作品的自由傳遞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著作權濫用問題的發生。而制定這些特定的合理使用情況則是單純的依據立法展開,法律也是以此為基礎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只是單純的采用“規則主義”來展開,換言之,就是指法律在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時只是單純的依據《著作權法》具體詳細規定的十二種情況展開判斷。如此一來,有悖這十二種法律規定的特定條件外發生的情況就會被判定為侵權行為。顯而易見,此類立法模式、判斷方法相對而言較為呆板,新問題發生后也無法依據法律作出最為合理的判斷,遵守法律與維護公平、效益不能有效統一,這是目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機制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最主要的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否則會對社會文化、教育、科技的不斷進步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3 強化知識產權中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有效實施策略
1、合理展開立法模式的重構:
整體來看,我國法律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只是單純的依據《著作權法》中詳細規定的十二種特定使用情況來展開判斷,并不存在一個“兜底性條款”。如此一來,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相對較小,雖然為法律的實時操作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性,但是也加劇了法律實施的僵硬化。當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出現新問題時,法律亦無法應對。這就意味著我國現有的立法模式與著作權合理使用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問題,進而影響其有效實施。值得一提的是,“概括的立法模式”作為一種只單純的概括規定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與著作權合理使用相關機制的有效實施更吻合。此模式較原有立法模式,靈活性更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由裁量的空間。但是,其適用難度相對較大。除此之外,“概括加列舉的立法模式”不僅概括規定了合理使用,而且也對一些具體的適用情形作出規定說明。此種模式使用性較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法律的有效實施,而且其立法技術更為先進,因此受到大家(大家指其他國家還是指什么)普遍選擇和適用。綜上所述,我國針對《著作權法》選擇立法模式時,應該摒棄原有的“規則主義立法模式”,以更實際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選擇最合理的立法模式。
2、完善適用對象:
我國《著作權法》針對合理使用作出的具體規定,一般情況下都被視為規定著作財產權的合理使用,并非規定著作人身權的合理使用。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使用人可以未經著作權人允許且不支付任何報酬而自由使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人應該合理表明著作權作者名稱及作品名稱。但是,著作權其實并不單純的只包含著作財產權,更重要的是還包含著作人身權,而且此權利是受到永久保護的,并不可剝奪的。整體來看,目前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只是單純的保障著作財產權,并未過多的涉及著作人身權,這是十分不正確的。法律作出規定保障作者的合法利益。“利益”應該是指對作者的財產性質的權利以及還包括版權人對潛在損害或利益的關注作出合法保障。而“合法”則是指保護行為應該是基于法律規定展開的,而且被保護利益還應當是合法的、正當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針對此問題提出“四標準”模式,在《版權法》第一百零七條內容中具體規定了四項因素,來作為判斷合理使用的標準。具體來說指:(1)使用的目的以及性質;(2)版權作品的性質;(3)使用部分的數量以及內容的實質性;(4)使用行為具體帶來的影響。這四項因素被國內外廣泛引用,而且我國相關學者對于這一問題展開的介紹與研究相對最多。但是,這四項要素也并非決定性因素,只是為判斷合理使用提高指導性意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四標準”模式決定了法官在判斷案情時需要基于整體細化考量四個要素,要在個案中進行利益權衡。這種情況就對法律設定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標準提出了制度性新、高要求,同時也對法官應具有的較高的法學水準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4 總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針對知識產權中著作權的合理使用這一問題依據的立法標準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各有所長。面對目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相關機制實施暴露出的不足之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從而保障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可以有序、有效展開。希望本論文關于我國知識產權中著作權的合理使用相關問題的詳細介紹可以對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有效性起到積極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慶保,張艷.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J].知識產權,2017,(07):23-25.
[2]于玉,紀曉昕.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J].法學論壇,2017,(05):13-15.
[3]段艷,劉宇暉.試卷中的著作權問題探析——兼談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J].思想統戰,2017,(06):1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