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必慶+段靜濤
摘 要:當前,關于楊善洲精神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就研究視角而言,現有文獻大多囿于以“思想宣傳工作”視角為切入點的研究范式;就研究內容而言,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楊善洲精神傳承的意義和路徑選擇等方面;可從政治生態建設視角深化對楊善洲精神傳承的研究,以拓展研究視角和內容。
關鍵詞:楊善洲精神;政治生態建設;邏輯關系
2011年3月7日,胡錦濤批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干部的學習楷?!恳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向他學習。”以此為契機,理論界對楊善洲精神展開了積極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1 楊善洲精神與政治生態建設研究進展
(一)楊善洲精神的研究現狀
楊善洲精神是對楊善洲先進事跡所體現出來的先進思想和高貴品質的抽象概括。國內關于楊善洲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關于楊善洲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朱秦、吳家驥、楊邵燕等從黨的執政和建設等角度論述了楊善洲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石磊明確指出楊善洲精神具有教育引導、傳承實踐等時代價值。關于楊善洲精神的時代背景。任仕暄、梁艷萍等從成長時代、所受教育、現實環境、時代需要等層面探討了楊善洲精神的形成原因。關于楊善洲精神的內涵。成團英、楊銳、王克柱等分別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哲學等角度對楊善洲精神的內涵進行了解讀。此外,周紫林、王明春等則對楊善洲精神的群眾觀、生態觀、政績觀、權力觀等進行了具體研究。
(二)楊善洲精神的學習與傳承
關于楊善洲精神的學習和傳承問題,理論界主要研究了學習、弘揚、傳承、實踐楊善洲精神的意義和具體路徑。在傳承楊善洲精神的意義方面:任佳認為發揚楊善洲精神可以帶動全民精神的塑造,張家昌認為學習和弘揚楊善洲精神是時代的呼喚、民心所向,何顯祥認為弘揚楊善洲精神是黨的事業興盛不衰、黨員干部防腐拒變的需要、可永葆共產黨員政治本色,楊一濤認為弘揚楊善洲精神有助于實現人生價值。在傳承楊善洲精神的路徑選擇方面:何顯祥從倡導奉獻、服務群眾、弘揚正氣等方面闡述了傳承善洲精神的具體路徑,楊建華認為弘揚傳承善洲精神著重應從強化清正廉潔觀念、錘煉思想作風等方面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楊邵艷、郁云江、云祖軒等研究了弘揚、傳承楊善洲精神的具體途徑和長效機制,張云怡認為弘揚、傳承楊善洲精神關鍵在于加強黨性修養、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文獻檢索表明,國外關于楊善洲精神方面的研究基本沒有,但他們提出的一些政治文化理論和行政倫理思想對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政治生態建設相關文獻梳理
國內關于政治生態建設的研究尚處于發展初期。系統研究政治生態問題的專著主要有夏美武的《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夏美武在對政治生態理論的基本內涵與學科地位進行系統論述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構建優良政治生態的實現路徑。
論文方面,相關研究主要包括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和基層政治生態建設兩個層面。何序哲、劉呂紅、黃玉國等主要從黨內民主的角度對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緊迫性、主要困境和對策進行了探討,認為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是建設良好黨內政治生態的關鍵;劉立軍、張理迎、孫照紅等研究了基層政治生態建設的狀況、困局與破解思路,提出應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強作風建設、強化管理監督、推進制度創新、塑造政治主體、建設公民社會等方面加強基層政治生態建設。
2 楊善洲精神與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展望
(一)研究視角上:以政治生態建設為視角對楊善洲精神展開研究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廉潔政治的重大任務,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3年,習近平在中紀委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傳承楊善洲精神與建設政治生態高度契合。因此,以政治生態建設為視角對楊善洲精神傳承問題展開研究,對于傳承善洲精神、改進工作作風、建設廉潔政治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內容上:將楊善洲精神與建設政治生態的邏輯關系作為重點
將楊善洲精神與建設政治生態的邏輯關系作為重點,需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研究目標是在深入分析楊善洲精神傳承與政治生態建設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分析楊善洲精神傳承的政治生態困境并尋求消除這種困境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進而提出傳承楊善洲精神、推進政治生態建設的制度安排及其實現路徑。第二,可以從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推進黨內干部教育的常態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建行政倫理等四個方面考量楊善洲精神傳承與政治生態建設耦合的基本維度。第三,楊善洲精神傳承是政治生態建設的邏輯起點,楊善洲精神之人生觀、價值觀是社會政治生態建設的思想根基,楊善洲精神之群眾觀、權力觀是政治生態倫理建設的文化根基。政治生態建設是楊善洲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內部生態建設是楊善洲精神傳承的動力源,外部生態建設是楊善洲精神傳承的驅動力。第四,從政治生態的視角而言,傳承楊善洲精神,推進政治生態建設的邏輯進路有三:傳承楊善洲精神之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思想建設,優化社會政治生態;傳承楊善洲精神之群眾觀和民生觀,加強作風建設,優化淺層政治生態;傳承楊善洲精神之權力觀和政績觀,建設法治政府,優化深層政治生態。
(三)研究方法上:結構功能研究結合跨學科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可主要借鑒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分析范式,綜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實現對楊善洲精神傳承與政治生態建設關系問題的綜合研究。在楊善洲精神傳承與政治生態建設的邏輯關系問題的探討上,應借鑒遵循體系一過程一政策一評價這一結構功能分析原理,系統闡述楊善洲精神傳承與政治生態建設二者的基本內涵以及二者在價值取向、哲學基礎、群眾根基、現實土壤等問題的邏輯一致性。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社科院 保山市社科聯:《楊善洲精神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本書編委會:《學習善洲精神 踐行群眾路線》,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美)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與政策》,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4]夏美武:《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