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然林病蟲害是在我國林業中最為常見,而在天然林生長發育及演替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出現的植物群落,相互間已形成—個比較協調的生態環境。在這種協調的生態環境中,天然林植物群落多樣性對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隨著天然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結構的改變,勢必對病害自然控制力產生影響。因此,對天然林病蟲害的防治,應從日常管理做起,才能使天然林的病蟲害防治得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原因;防治措施
一、林業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一)外在因素
最常見的災害性氣候是造成病害的主要自然因素,風倒、風折現象不僅機械地碰傷周圍林木,而且使林分造成天窗,給病菌、蛀干害蟲的繁殖創造有利條件,并進而波及毗鄰衰弱的活立木。人類的經營活動,不合理的過量采伐,以及采伐后造林和營林措施不當或失誤,常導致流行病的發生。當前,在天然林林區進行的人工造林地,由于樹種單一,幼林撫育不及時,林分自然狀況較差,也常常是林木生長不良,導致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
(二) 內在因素
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基層單位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治理力度不夠,特別是在以預防為主的防治工作中存在僥幸心理;2.森防工作基礎設施差,森防體系建設滯后,同時基層森防機構不健全,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偏低,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森防工作的開展;3.防治技術更新欠缺,特別是對于常發性病害,多年來一直采用化學防治且藥劑種類單一,造成苗木抗藥性,防治效果減弱;4.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雖然這幾年實施了森防目標管理責任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監督力度還有所欠缺。
二、林業常見病蟲害的主要對策措施
林業有害生物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一是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標志。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林業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防治工作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從保護當地及我市的生態安全,提高國際聲譽的高度來認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為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提高貿易信譽, 減少經濟損失,必須加強林業病蟲害的治理和檢疫工作, 以保護區域生態安全。需要強調的是, 林業病蟲害不僅具有水災、 火災那樣的危害性和損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災害的特點及防治上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二)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 對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 及時、 準確地掌握林業病蟲害發展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 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要能夠及時掌握全市林業病蟲害發展情況、氣候氣象動態, 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 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 進行全市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的長期預報,為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通過對主要林業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當前,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的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性、管理科學規范, 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林業病蟲害防治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 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堅持搞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 采用良種壯苗, 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全過程) ,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增強林分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
(四)加強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傳入
森林植物檢疫是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方針的預防性工作。根據檢疫工作政策性強、 技術性強和涉及面廣的特點,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當前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5植物檢疫條例6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 增強人們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 支持。二是加強源頭管理。重點是加強產地檢疫,要加強對城鎮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集貿市場、 倉儲、 加工、銷售單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產單位的管理, 堵塞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
(五)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需要
加大資金投入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基礎。針對因經費投入不足,今后應繼續加大投入一是繼續堅持“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 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層次、多渠道投入, 以籌集更多的資金。二是政府應將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納入當地防災減災計劃,增強防治、測報、檢疫對象普查和基本建設投資等,特別是應加大財政投入。
總之,天然林的病蟲害防治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在治理措施上,不僅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天然林的病蟲害造成的嚴重后果,更要從技術上采取有效防治天然林病蟲害發生。
參考文獻:
[1]馬喜英等.森林病蟲害可持續控災與治理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09(3).
[2]北京林學院.森林昆蟲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2010.
[3]北京林學院.林木病理學[j].北京,農業出版社,2009. [4]岑炳沾等.景觀植物病蟲害防治[j].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