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隨著服務業個體工商戶劃入國稅管理,國稅系統個體戶的稅收收入和規模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基層個體的稅收管理,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凸顯。由于個體工商戶的數量多,經營范圍廣,流動性強,納稅遵從低,賬冊不規范等特點,給基層稅務機關的管理和監督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盡管與其他經濟體相比,個體工商戶繳納稅款所占稅收總量的比例非常小,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卻是困擾基層稅收管理和影響征管質量的一個大問題。在對執法機關普遍抵觸的社會環境下,管理稍有不慎,造成不良后果,就會極大地影響國稅系統的整體形象。因此,有效加強個體工商戶的征管,解決基層個體稅收征管問題,對各級稅務部門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體稅收征管現狀
基層個體的稅收征管一直存在很多問題,征納矛盾也比較突出。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個體工商戶的文化程度和個人素質相對較低,以及對稅收法律意識不強等因素,導致國稅機關已經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規定,一直都不能有效解決實質問題,因此基層個體的稅收征管一直是讓稅務工作者頭疼的問題。作為一名基層稅務所長,通過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在與個體戶的接觸過程中,我認為個體戶普遍存在納稅不遵從的現象,這里既有納稅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造成的問題,簡單加以總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私性不遵從——納稅人隱匿收入
自私性不遵從, 是指納稅人受自身經濟利益的驅動,主觀上有漏稅、避稅的意愿,通過財務上的暗箱操作,達到不繳或是少繳稅款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納稅意識的逐步提高,那種拿著兩把殺豬刀直接抗稅的場面已經逐漸消失,表現更多的成為用盡各種方式隱匿收入。多數個體工商戶自報的銷售收入多只有10000元至20000元的收入,若只根據數字進行表面判斷似乎尚可,但由于大多數個體工商戶以家庭經營為主,這樣的收益需要支持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生計,顯然是不夠的。追逐利潤最大化是商人的本能.在實際稅務機關核定定額或查賬征收時,隱匿收入使之不達起征點不繳稅,或者在達到起征點的情況下盡量少繳稅,幾乎是每個個體工商戶會做出的選擇。
(二)社會性不遵從——調高流轉稅起征點帶來的負面效應
一般社會性行為認為,當某一個體納稅人主觀上認為其他人都遵從納稅制度,那么該納稅人就會遵從納稅;但是當該納稅人覺得其他人可能不會遵從納稅制度,也就是說他覺得其他納稅人都不去繳納稅款,那么該納稅人也會傾向于采取不遵從行為。這一總結,充分體現了本輪流轉稅起征點調高,帶來的與本意完全相反的負面效應。在日常征管過程中,由于幾次起征點的提高,給稅務機關帶來了極大的工作難度。
(三)稅制性不遵從——稅負過高是主因
有專家指出,我國稅負現狀是偏高的,已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那么城市的個體戶稅負情況如何呢?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煙酒店從煙草公司購入一條軟人民大會堂香煙,他的購入價是全市統一的284.5元,而他銷售這條香煙的價格是290元,因為同行都賣這個價格,如果再繳納近9元的增值稅,單從此筆業務看,是虧損的。從主觀感受來說,對于這樣兩三個人經營面積70㎡左右的小店,稅負總體還是偏高的。毛利率低的行業很多,這樣的批發零售類的納稅人,在我所管轄的范圍內,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都是以經營收入來計稅,而不考慮其實際盈虧情況。很多個體戶又不具備準確測算盈虧的能力,沒有把各種成本和費用充分考慮,在虧本經營時都不愿意繳納稅款,造成了盈利就繳稅,虧損就走逃的現狀。所以,隱匿收入、或形成稅金后走逃成為了大多數個體工商業者的選擇,從而大大增加了稅務機關的征管難度。
(四)情感性不遵從----個體工商戶關注度相對較低
受我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傳統思想意識的影響,各級稅務部門對個體經濟地位的認識長期停留在“以組織收入為中心”指導思想上。對重點稅源企業關注度高,對稅源低的個體工商戶關注度相對較低。比如,在人員配備上,我所負責個體征管的稅務干部現有五人,負責轄區三個辦事處1480余戶個體工商戶的征管工作(每人還管理一部分企業)。日常需要辦理開業、注銷、變更登記,還要對業戶發售發票,為自然人代開發票,收繳稅款、核定定額等等工作。日常事務性工作較為繁雜,稅收監管力量不能全部覆蓋,導致對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情況不能做到真實的了解,僅通過一些表象的東西,如經營面積,從業人數,來判斷和確定業戶的經營收入。導致一些個體工商戶有可乘之機。這些,也降低了個體工商戶的納稅遵從度。
稅制和征管是相輔相成的,在影響納稅不遵從因素中,稅制是重要的因素,稅收制度的不合理或不完善,必將導致個體戶納稅意識相對淡薄。那么就要求基層的稅務干部在征管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彌補制度上的缺陷。相反,設計合理的稅制則能有效地激勵納稅人采取遵從行為,也能使納稅人感受到合理和公平。
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征納矛盾比較尖銳。也大大降低了一些基層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一些基層稅務干部對于個體的管理大多僅停留在“以票管稅”上。
二、改進個體工商戶稅收的幾點建議
(一)建議起征點制度改為免稅額制度
我國增值稅對大多數個體工商戶采用的是起征點制度,就是應納稅額小于起征點,不征收增值稅;應納增值稅額超過起征點,就要全額征收增值稅;而免征額制度,是應納稅額小于免征額,不征收增值稅;如果應納稅額超過免稅額,僅對超過免征額部分征收增值稅。起征點制度雖然有效的扶持了一些小微業戶,但是現行的起征點制度無疑會增大起征點附近的個體戶的偷、避稅動機,不利于對納稅人的監管。大部分個體戶,經營收益都在起征點附近,為了減輕增值稅起征點附近的納稅人的心理落差,建議將增值稅起征點政策改為免征額政策。這樣,即能有效的緩解起征點附近的個體戶的逃稅心理,也能更好的扶持個體戶的成長,改善其納稅遵從意識。
(二)幫助企業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
個體戶因為規模較小、業務單純,一般為節約經營成本不會聘請會計,如果有規范的財務管理,可以為增值稅的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礎。個體工商戶依法納稅,也可以提升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地位。應該對個體工商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提供人性化是納稅服務,可以為缺乏財務條件的納稅人提供一些特殊的財務幫助服務。例如:加強個體工商戶納稅人的財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政策,增加代賬會計的監管和資格審查,用專業的財務會計制度,及時準確的反應他們的經營狀況。可以允許個體戶建立簡單的賬簿,并且加以鼓勵和引導,由淺入深,幫助個體戶逐漸健全會計核算制度,幫助培訓專用的財務人員,為更有效的監管小規模納稅人提供基礎。
(三)分行業征稅,避免重復征稅
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把個體工商戶分為兩種:一種是處于增值稅鏈條開端的納稅人,對增值稅抵扣鏈條不會有過大影響的;另一種是處于增值稅鏈條中間和末端的個體納稅人,并對抵扣鏈條有直接影響的。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經營環境、不同經營模式,以同一種標準稅率進行征稅不利于個體經濟的良性發展。生產銷售處于一般納稅人增值稅鏈條中間和末端的個體戶不僅要負擔自己應負擔的增值稅稅額,還要承擔以前各個環節所產生的增值稅,這樣就使得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大大增加了。因此建議對銷售額較大和現金流較高的行業適當的提高起征點或是提高免稅額,而對于銷售額較低和現金流較低的行業就無需改變現有的稅務制度,這樣才能對日常銷售額偏高的行業的個體戶起到真正稅收扶持和杠桿調節作用。對個體戶實行行業差異化的征稅標準,能更全面地把稅收優惠政策惠及到每一個增值稅納稅人,同時也避免了重復征稅。
(四)加大懲處力度,增加納稅人的違法成本
對一些明顯有偷稅行為的個體工商戶給予有針對性的打擊,起到震懾作用。現在對這些納稅人,工作中我們只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強有力的手段,雖然稅法賦予稅務機關扣押、查封的等強制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操作難度較大。制定嚴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強制措施實施流程,以降低稅收執法過程中的風險。這樣也可以使個體工商戶輕易不敢逾越稅收的紅線。最近有新聞報道,總局成立警稅合作辦公室,我們也應該給予大力的推廣。
(五)組織突破,多部門聯合協作
我國經濟仍然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個體工商戶的戶數短期內不會減少,且隨著涉稅業務越來越復雜,征管要求也將越來越高,稅務機關的工作量也會越來越大,除了依靠信息化管稅,現階段,在可能的范圍內,積極爭取與其他政府部門、社會中介等的合作是一條提高征管效率的有效路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寬思路,整合多方資源。一是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利用政府的一些便民的設施,為稅務機關代辦部分業務。二是加強與中介機構的合作。借助中介機構力量完成一些諸如定額核定、稅種核定等工作,好處是標準統一,再者就是可以在征納之間設置一個緩沖的平臺,也解決了稅務機關人手不足的問題。三是加強與各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合作。可以利用個體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進行行業的典型調查,掌握較為真實的行業數據。四是與其他執法部門的合作。例如通過抽取公安住宿信息,可以較為準確的了解住宿業的經營收入情況。可見,跨部門的合作,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是能起到互相比對,互相印證的效果的,對深化稅收征管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個體工商戶覆蓋行業廣泛、涉及人數眾多,在市場經濟中相對比較脆弱,但也是企業起步成長的必須經歷。通過對稅收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形成自覺納稅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可以建立和諧的征納關系,和諧的征納關系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下滑的社會大環境下,總局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小微納稅人的成長,將政策進行優化、改進,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解決個體工商戶現存的問題。只有更多的個體戶在如實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在經濟競爭中存活下來,并發展壯大,社會經濟發展才能被有效的推動。(作者單位為大連財經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