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早年參加革命,經歷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并先后任陜甘寧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抗戰勝利后,李一氓先后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大連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出任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等職務。1990年12月,李一氓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李一氓生前立下遺囑:“我的后事從簡,只稱一個老共產黨人,不要其他任何稱謂。不開告別會和追悼會。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陰平原的大地上。”
讀書之風光耀的不止是“小家”門楣
讀書明理、光耀門楣是李家代代相傳的家訓。在這個崇尚讀書的家庭,李一氓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1919年,李一氓先后到成都、上海求學。在上海大同、東吳大學求學期間,新思想的思潮深深地影響了李一氓,1925年,22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之路。
李一氓一生酷愛讀書,博學多才,陳毅同志贊譽他是“黨內少有的大知識分子”。從上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他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的論文、著述共140多篇,出版《一氓題跋》等專著十多本。在他近80歲高齡時,鑒于他在古籍方面的高深造詣,由陳云同志提出請他主持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工作,他欣然接受,為我國古籍的搶救保存、分類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62年和1982年,李一氓兩次回到彭縣,得知當時縣城還沒有圖書館,他給縣委提出唯一的建議就是修建圖書館。1988年,彭縣圖書館建成,李一氓聞訊后親自為圖書館題詞,并把自己珍藏的4200余冊書籍捐獻出來。如今的彭州圖書館每年接待讀者10萬人,成為圖書期刊流通量突破10萬冊的國家一級圖書館。2016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授予彭州市“書香城市”稱號,成為四川省唯一獲得該稱號的縣級城市。
“無情”斬斷捷徑 人生路要自己走
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不搞特殊化,是一條始終不變的李門家風。李一氓的二女兒李丹大學畢業后在離家很遠的郊縣工作了7年,她回憶說,“父親沒有為他自己的事情去找過他的上級,所以我們也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事情要求幫忙、調工作之類的,覺得去想要找誰幫忙倒不是很正常的,靠你自己這是更正常的。”
不攀領導,淡泊名利,不以權謀私,不挾名人以自重,是每個接觸過李一氓的人對他的評價,家族成員也耳濡目染的把凡事靠自己作為人生信條。而身體不大好的孫女李蓮,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第一次求爺爺走后門就碰了釘子。1977年,李蓮作為知青返城待業在家,看到有同學當了兵,很是羨慕,也想當兵,于是鼓了很大的勇氣,向爺爺提出了要求。然而,李一氓告訴李蓮,“你還年輕,你的人生道路還很長,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好你以后的路。”后來,她通過自身努力,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
“靠自己”,大概是慎言的李一氓對后代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無情”地斬斷了晚輩希望依附他走捷徑的想法,卻樹立了李家子孫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的價值觀念,形成了李一氓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靠自己”的樸實家訓,使李蓮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發奮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成為司級干部,爺爺的教誨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這些東西都是屬于國家的”
據李一氓身邊工作人員王志龍回憶,雖然他們一家住在有假山花園的四合院內,但家里的擺設卻非常普通甚至樸素,像一個經濟上不怎么寬裕的普通百姓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李一氓將其工資都用于購買散落在民間的古籍、文物和其他書籍,并分批全部捐獻給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李一氓除捐贈給故宮博物館的366件文物外,還捐給北京、成都、寧波等地珍貴古籍4000余冊、文物230件……這些文物沒有一件留給子女,李一氓用實際行動實現了他收購古籍文物是為了“悉數交公,不遺私人”的初衷。
在李一氓的回憶錄《過眼云煙》里,他用云淡風輕的筆調寫出了把一生收藏盡數捐公的心情:“我的這一點東西,對于我真是云煙過眼了。但它們依然是云,依然是煙,依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漂浮著。我祝福它們的存在。”
“儒將高風懸日月 感懷最是故鄉情”
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博物館在收到李一氓捐贈的古籍文物后,發給他15萬元作為獎金,李一氓隨即將它們一分不差地轉贈家鄉的教育局,用于激勵和獎勵取得優秀成績的老師和學生。1986年,在國家正在打造“萬元戶”的年代,以15萬巨額資金作為獎勵基金的“李一氓獎學金”設立。
而這位愛好收集字畫古董的父親,沒有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物質財富,留給他們的只是金錢和物質都無法比擬的寶貴精神財富。李一氓的坦蕩胸襟、家國情懷深深影響著其次子李世培。結束了在蘇聯5年的留學生涯,李世培庚即回國效力,獻身祖國航天事業,離休前任航天工業部第三研究院8357研究所所長,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他簡潔樸素的家里擺放著的許多獎章證書中可以看出,這位老人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得了精彩的人生。李世培認為,所有的榮譽都得益于父親李一氓對自己的影響,得益于李家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