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故車的板件更換已成為現代汽車碰撞修復的重要措施之一,關注車身板件的更換工藝、步驟、板件質量,能夠提高汽車的車身修復質量。本文通過對一輛寶駿730事故車的車身修復過程展開分析,闡述了事故車側圍板更換的一般步驟,提出了板件更換工藝、步驟及所更換板件的質量,能夠直接影響到事故車車身修復的結果,避免“汽車是被修壞的”。
關鍵詞:事故車;側圍板;更換;思考
一輛2015年12月上汽通用五菱生產的寶駿730 MPV行駛17494km時,不幸遭遇側撞并向左顛覆,汽車車身損傷嚴重,如圖1所示:右側側圍版、門檻板、后葉子板、中立柱、右前立柱嚴重變形,兩個車門無法修復,底板右側卷曲、底板加強筋彎曲,車頂變形嚴重、左側車頂邊梁部分變形(更換過程略),整個車身損傷情況復雜。
維修廠在征得各方面的意見后,對該車進行了車身修復:更換了右側側圍板、中立柱加強筋、車頂蓋、左側局部更換了車頂邊梁,如圖2所示。
面對損傷如此嚴重的事故車,一般車身修復的過程應該是:
第一步,將整個汽車在車身大梁校正儀上固定,左側底板、車門變形不大,可直接使用校正儀的主夾具水平固定;右側由于底板、門檻板、底板加強筋變形,可使用主夾具夾持且與校正平臺不固定,繼而進行前后縱向大力拉伸,使用分離式液壓千斤頂將中立柱下方向外支撐。等底板加強筋拉直后,再去除門檻版(內外板、加強筋)、后葉子板、中立柱(外板、加強筋)、前柱下部外板。
第二步,對前柱加強筋等板件進行拉伸整形校正、中立柱內板整形、后葉子板內版整形、底板右側錘擊整形到位。再就整個側圍版比對右側的立柱、底板、后葉子板內板,看看有沒有不合縫的位置,如果有再次對前面沒有拉伸、整形到位的位置進行拉伸、校正、整形,直至與整個側圍版貼服。
第三步,試裝右前門,如果車門與前立柱(如已經去除整個外板,可直接與前立柱加強筋比對)周沿縫隙符合標準,則試裝中立柱加強筋、有前門鎖機構。同時測量車內左右、前后各測量位置的尺寸,如果符合車身維修手冊的要求,則可焊接中立柱加強筋。
第四步,拆下有前門,比對整個側圍版并用自攻螺釘固定試裝前、后車門,如果二車門周沿縫隙符合標準,則可焊接(可采取氣體保護焊塞焊替代原車的電阻點焊,且焊點總數可與原電阻電焊點數相同,位置一致)整個側圍版,如果選擇部分更換,此時可以就車分割側圍版,然后焊接。
第五步,打磨所有焊點,再次試裝前后車門,周沿縫隙符合標準符合標準的情況下,試裝車頂,并用自攻螺釘固定,再試天窗,天窗玻璃活動自如可焊接車頂。
第六步,調試車門上所有附件(門鎖機構、玻璃升降機構、車門密封條、內飾板等),符合規定工況的情況下,拆除附件及車門,對板件接口和搭接處使用聚氨酯結構膠進行抹刷,防止雨水和灰塵的進入,文中所涉及的更換用車身板件,出廠均進行過電泳油漆處理,故焊接前可不進行防銹、防老化處理。
最后,交油漆工進行涂裝操作。
仔細琢磨整個車身修復過程及修復結果,不難發現:該車所換的車身板件,全部是副廠的,所有的車門鉸鏈安裝孔都有修改的痕跡(車身修復師做了擴孔處理),車門前后換了3次,右前立柱采取了部分更換且連接處的焊縫遠大于5mm(經驗告訴我:這是多次反復的結果,車身修復師受車門尺寸的影響做了多次調整),如圖3所示:還好,切割縫上下的線束穿過孔沒有進行切割與焊接。
再看圖2的結果該車更換了右側側圍版,留下了不足1.2m的前立柱外板,這段外板兩側共有約50個電阻電焊點,相對整個側圍版,區區50個焊點的焊接量要比兩處對接口的焊接量要小很多,新換的側圍版是一個整板:分割開再與原車的殘留板相對接焊接比較,側圍版的性能影響很大。再加上新換板件的強度與原車板件無法比較,這樣的汽車開出去之后,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安全系數均大打折扣,整車的使用壽命也會因此而縮短。如果不幸,再次遭遇碰撞,汽車本身及司乘人員的損傷會更大。汽車還是被修壞掉的。
在此,筆者友好提醒廣大車身修復人員注意:事故車在車身修復過程中盡量選擇汽車制造商推薦或建議使用的車身板件更換損傷嚴重的車身板件;本文所提的寶駿車,采取了大部更換,他的工作量比整體更換少不了多少,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是考慮整體更換更符合車身修復的要求。決定是否整體更換或局部更換的依據應該綜合考慮:維修人員的工作量、汽車本身的結構特點、修復后的安全系數等方面;汽車不能被我們修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