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理文的“理”大家能知曉,但更重要的是要將目光聚焦到“如何說理”上,本文從說理文的結構、語言和寫法角度探尋小學說理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說理文教學;文體;結構;語言;寫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說理文如果過度理解內容,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在“語用時代”下,我將目光聚焦到“如何說理”上,探尋小學說理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理清結構是基礎——言之有序
說理文一般按照“提出觀點——舉例論證——總結觀點”的思路展開說理,這樣言之有序,從語用的角度說是培養學生“篇感”的好例子。
在初識說理文時教師應該結合課文內容帶領學生理清這種文體的結構。執教首篇說理文《說勤奮》,全文圍繞“勤奮”來說理。我首先請學生找出提出觀點的句子;然后作者為了證明觀點,又寫了什么?是舉例論證,舉了古代司馬光和現代童第周的例子來論證觀點;最后總結觀點,和開頭首尾呼應。全文思路清晰,表達有序。
二、品味語言是重點——言之有力
(一)語言的精練
小學說理文的語言風格和記敘文大相徑庭,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舉例子時不像記敘文那樣具體。說理文所舉事例只需要緊扣觀點把道理說明白就好,不必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作細致的描繪。執教《滴水穿石的啟示》時,通過抓關鍵詞和教師課外資料的補充,大家已經感悟出李時珍的精神,我提醒學生:你是否對這短短60多個字,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呢?他們馬上聯想到學過的記敘文《李時珍夜宿古寺》;接著我立即用多媒體出示課本93頁《李時珍夜宿古寺》的片段,讓學生自己遷移比較,他們自然而然地感知記敘文敘事時關注細節,說理文側重在“說理”,人物故事內容概括性強,往往列舉事例,從而領悟到說理文語言精練的特點。
(二)語言的感染力
巧用修辭讓我們感受到說理文的那種灑脫的氣勢之美。《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用了大量的反問句和設問句來闡明啟示,我們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關鍵字詞,還要關注句式,在朗讀時關注句式,語氣更堅定了。在舉事例時一個段落連用了三個事例,這三個事例在構段方式上相同,是“點明身份、確定目標——努力的經過——取得成就”。教學時筆者質疑:“文章也要‘透氣’,三個事例太長,形式上就不美了,是不是該分分段啊?”師生交流中明白:文體特點決定了要這樣表達,它很像“排比句”,這些例子就在嘴邊,一個接著一個,讓讀者有目不暇接的感覺,增強說理的氣勢。
作為演講稿的《學會合作》語言很有感染力,幾處設問句娓娓道來,讓人饒有興趣地明白什么是合作,怎樣合作。
三、探究寫法是難點——言之有度
(一)事例典型
說理文選例子有沒有什么講究? 選擇典型事例,多個角度來充分證明觀點是說理文的共同特點。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師生先交流領悟到三個名人是因為有相同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接著,筆者拋出問題:“例子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選擇這三個人的事例呢?”潛心會文后,有的學生說:“這三個人的事例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人,所以作者才在后文說:‘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還有的學生說:“他們起點不一樣。”另一個學生很激動地搶著說:“我發現這三個人成就的領域不同,職業不相同。”在這樣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領會說理文獨具匠心的構思方 式——事例典型。
學習《談禮貌》時學生異口同聲說,這三個事例也貫穿古今。我問:“這三個事例的順序能不能調換?”立刻有學生答:“不能調換,作者從古代寫到現代,按時間順序寫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我評價:“言之有理,但作者的心思僅僅如此嗎?”學生一時答不出來。我讓他們小組討論,之后師生交流:第一個事例是有求于人,當然要禮貌詢問,這是禮貌的最基本要求;第二個事例是小學生的無心之錯,他做到禮貌道歉,獲得原諒,這是禮貌的較高層次要求;第三個事例原本是別人的過錯,周總理卻有禮貌地安慰別人,我們被偉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了,這是禮貌的更深層次要求。三個事例層層深入,是遞進關系,作者選取事例是巧花心思的,事例典型,論證才更有說服力。
教師巧設問題,學生的感知由淺入深,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深諳說理文舉例典型的表達方法。
(二)正反舉例
說理文說理考慮全面,從正反兩方面說理,言之有度。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學完正面三個例子后,筆者和學生交談:“以上事例,已經充分說明了作者的觀點,默讀第四自然段,作者又寫了什么?”學生答:“雨水。”筆者說:“看看這段是否多余呀?”學生反駁:“這是反面例子,和前面的正面例子一起叫做正反舉例。”
后來學《談禮貌》時,我問:“岳飛和牛皋的例子有什么特別?”學生立刻領會,是正反舉例。
(三)敘事和議論相結合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是如何將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談禮貌》中每一個事例后,接著有一句話的議論。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說說三個事例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師生交流后知曉其中一個相同的說理方式是“先敘事后議論”,在比較閱讀中關注言語形式,聯系議論的內容還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學與問》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發現哥白尼的事例偏重于“好問”,寫法上是“先敘后議”,沈括的事例偏向于將“好問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寫法上是“先議后敘”。接著我安排寫的環節,出示一位名人的事例,請學生將此例子敘事和議論相結合。閱讀之后寫作,循序漸進,學以致用,落實語用。
總之,說理文要以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為目標,讓學生學會有序表達,發展語言,提高思辨能力,品味作者的說理智慧。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