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時,應注意各學科教學方法的有機滲透,相互補充,樹立整合觀點。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開闊學生視野,使其具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整合;其他學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整合,目的是優化教學方法,發揮教學的最佳效果,獲得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及教學質量最優化。
一、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社會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綜合實踐活動,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完成,因此要與小學品德與生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社會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機整合,如調查法、觀察法、采訪法等。例如在指導五年級學生寫調查報告時,老師可將觀察法、調查法、采訪法整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改善學校門口交通擁堵現象的調查報告。任務布置后,學生通過上學、放學實地觀察和調查問卷等方法,發現學校門口擁堵的原因有:(1)街道狹窄,擁擠;(2)學校門口這條老街小商小販無證經營、占道經營嚴重;(3)上學放學家長接送孩子的車輛過多。學生通過采訪學校的老師、同學,采訪街頭維持交通秩序的交警,采訪縣城城市管理執法局的有關工作人員,對學校門口擁堵的現象,梳理出以下可以緩解擁堵的幾點措施:(1)家長接送孩子的車輛不得進入學校附近街道,提倡步行;(2)學校放學時段分年級錯峰出行;(3)聯合城市管理執法局,整頓、清理學校周邊小商小販;(4)聯合縣交警大隊,放學后安排交警在學校路口維持交通秩序,放學期間不準摩托車、機動車進入。通過學生的觀察、調查、采訪,一份份調查報告很快就產生了。
二、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自然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小學階段的數學、科學課程等自然學科教學方法獨特,其表格法、計算法、實驗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大便利。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這篇說明文時,課的開始,老師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說明介紹五種新型玻璃特點和作用的相關句子,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完成以下表格:
全班交流合作學習,在討論的基礎上便可歸納總結出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這一教學環節就將自主學習法與表格法有機整合了。
又如在進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教學時,可以將科學課中的實驗法整合進來。當講到化學家波義耳發明了石蕊試紙這一科學事例時,老師在課堂上現場演示了“石蕊試紙”的試驗,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變為紅色,若將石蕊試紙放入堿性溶液中,試紙則變為藍色。老師的動手實踐,加之課堂上的現場試驗,孩子們對科學的奇妙產生了興趣,會不由自主地迷戀科學、熱愛科學,從而也會很投入地學習這篇課文。
三、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藝體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音樂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性情,還可以渲染情境。運用音樂讓學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課文中的畫面,把語文教學方法與音樂學科有效整合。教師在教學《月光曲》這一課第九自然段時,播放天籟之音鋼琴曲《月光曲》,通過聯想和想象,體會情境,感知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畫面。聽著音樂,孩子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幅幅畫面: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縷一 縷……大海平靜……波濤洶涌。這樣的整合既使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又加深了孩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相當廣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也顯得尤為密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營造生動、形象、逼真的情景,既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充分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還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這一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短小精悍卻又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讀課文。文章通過重點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揭露了帝國主義的野蠻罪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已不復存在,那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僅僅靠課本的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一幅幅直觀、美麗的圖畫,這樣一來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充分了解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多媒體教學,不僅使教學方式多樣化,還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師可以創設網絡學習的環境,通過教學資源設計、網絡交互等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資源與自主學習的路徑。截至目前,我校教師在省級、國家級資源平臺進行了注冊,可在個人空間進行班級教學資源設計、微課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師生、生生互動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解決學習中的疑惑,鞏固學習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機動地將其他學科中的教學方法與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有機整合,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