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沒有情感的教與學是枯燥無味的、低效率的。判斷一堂課是不是好課,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發(fā)自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贊嘆之聲。本文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闡述了語文課堂教學擁有好聲音的策略,闡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積極改變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主動提出問題,品味師生對話中學習的樂趣,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會有會心的笑聲,闡述了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實施愉快教學,善于抓住對話契機,適時引導和點撥學生,使學生得到感悟,樂于學習。教與學中有了情感共鳴,語文課堂教學才能處處有共鳴,時時有笑聲。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好聲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我們在不斷地探究和實踐中走向完美。反觀教學的遺憾之處,我們會發(fā)現(xiàn),遺憾往往在師生對話中產(chǎn)生。究其原因,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成為主講。喧賓奪主的教學方式使教與學中缺少震撼心靈的聲音。“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在課堂中進行真正的對話,并努力促成“對話靈光”的迸發(fā),可以使課堂更精彩。
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而“好聲音”就在教師、學生及文本之間產(chǎn)生。學生感受文本并提出問題,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對話中受到啟發(fā),深入感受文本的美,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如果教師的點撥使學生能夠豁然開朗,那么這種對話就會點燃思維的火花,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課堂中的和諧之音應是“以聲傳情,用情發(fā)聲”。《呂氏春秋·音初》中說:“凡音者產(chǎn)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nèi)。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師生對話的精彩就在于用情,沒有情感交流,就沒有來自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贊嘆之聲。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很多理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數(shù)、理、化學科的學習上,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僅書寫不過關(guān),就連表達都成問題。語文課堂上,他們對很多有關(guān)語文的話題不感興趣,語文課堂看不見他們參與的身影,聽不見他們感悟的聲音,語文學習怎能高效?沒有精彩的師生對話,就沒有可以傳遞知識的橋梁。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以情感引領(lǐng)學生品味點滴進步的喜悅,通過多種方式與每個學生交流,展現(xiàn)教學過程的魅力,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xiàn)語文課堂高效教學的目標。在師生對話中,教師欣賞每一個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之處,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表達情感,做到“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教師有意識地預設(shè)對話,把教師對學生的欣賞和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融為一體,師生之情就會使課堂教學的對話處處閃爍人性的光芒,從而收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shù)效果。
“聲聲入耳”的教學效果應該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學生主動強化自己的薄弱學科的學習意識,積極改變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也很重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增強對文本的感悟,主動提出問題,品味師生對話中學習的樂趣,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會有會心的笑聲。
要使課堂擁有“好聲音”,更離不開教師的因素。《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要建構(gòu)和諧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就要著眼于發(fā)展學生的主體生命。教師甘當引路人,在教學中,不僅樂教,還要實施愉快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本身要“愉快”,否則其不良情緒就會影響到學生,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此外,教師在進行愉快教學過程中,還要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之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向無限的課外活動延伸,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語文知識,在實踐中提升語文表達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起始階段,力爭先聲奪人,導語設(shè)計精辟而幽默,能設(shè)置懸念,又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精彩的導語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著學生競相“登堂入室”。用詼諧幽默、機巧睿智的個性化語言作導語,不但能引人發(fā)笑、活躍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tài)。 課程標準強調(diào)師生的對話與互動,而這還離不開“提問”這一最常見的對話方式。教師提問,問題設(shè)計得巧妙,問得恰當,教師點撥,點撥語言精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學生提問,是來自對文本的個性解讀產(chǎn)生的困惑,有問有答,催生出精彩的師生對話。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的本 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激發(fā)和喚起學生讀書的熱情,適時進行點撥和引導,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提升師生閱讀教學中對話的質(zhì)量。點撥要精確,教者點撥的語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當?shù)狞c撥有撥云見日之功效。
不是所有的師生對話能出彩,要使對話有效,需要適時,因人而異才能出彩。這就要教師備課時準備充分,教學中尋找對話的契機,才會有精彩的對話產(chǎn)生。對話的契機往往存在于閱讀文本產(chǎn)生的疑惑中,文本的重心處,是師生對話的觸點。筆者在一次實用類文本閱讀訓練中,抓住一個對話契機:傳記的主人公寫的是茅以升,但學生在歸納傳主精神風貌時,忽略了除傳主外的其他人物的語言滲透的有關(guān)傳主的信息,教師針對這個錯誤,提了一個問題:文本中為什么要寫周恩來?要是沒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應該刪去這個內(nèi)容?這個問題猶如一塊石頭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搖頭,并說出不能刪掉的理由,這個對話,不僅激發(fā)學生多元化思考,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本個性化解讀的興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只有懂得積累和沉淀才能更好地思考,才能為真正的精彩對話做好充分的準備,語文課堂教學才能處處有共鳴,時時有笑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