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文閱讀重在選材,教師應該根據學情,根據學生的需要,有機整合所選組文;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同一作家的作品,縱橫比較其風格與情感,通過閱讀同一題材作品,對比其情感和認知,可以通過寫作手法對比閱讀一組文章。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應在學法上有所點撥,力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以本為本,把課內、課外相關的系列文章組織起來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獲得思想的啟迪,最后享受審美的樂趣。
【關鍵詞】群文閱讀;對比閱讀;群文選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組文閱讀”,就是把相關的一組文章,就某些共同元素組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可以在品讀賞析中讓學生有所領悟,也可以很好地擴大學生閱讀面,從而逐步積累,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比較閱讀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好依托于教材,以本為本,把課內、課外相關的系列文章組織起來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
一、走進作者:以作者寫作特色為議題選取同一作家的作品組文對比閱讀
(一)對同個作家的多部作品組文確立議題,橫向比較
如學習魯迅作品,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因為思想的差異、時代的久遠,學生覺得魯迅的作品太沉重太難懂。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怎樣的魯迅形象?該如何把握魯迅作品的深度呢?這些問題,可以依托人教版八下第一課的課文《藤野先生》,把學生自初中以來已經學過的魯迅多篇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還有未學的《雪》《孔乙己》等文章組合起來,進行專題閱讀,拓展探究。學習流程可以分為兩個環節進行:
XwzI6AZ8ea+Vxkz/IeLjxwWW1bAF6UshLlZ2PKQgnrI=專題一:閱讀、賞析《藤野先生》。指導學生鑒賞作品,走進魯迅。
學習目標:(1)理清作者的生平,感悟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2)學習抓住人物特征、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3)學習魯迅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問題設計:(1)聯系背景,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初讀文章有什么感受?(2)文章中是選取6Mre+6BTbW6Ic85+5x5DDIuoEjYEXeSeHqhDjP0lsgw=哪些典型事例和人物特征來表現人物品質的?(3)課文除了寫藤野先生還寫了哪些內容?可看出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
專題二:品讀其余作品,領會其獨特文學魅力,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人物和作者。
學習目標:(1)品讀文學作品,抓住描寫人物的方法;(2)學會鑒賞魯迅文學作品。
問題設計:(1)你最喜歡的文章是哪一篇?為什么?(2)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獨特的魅力?(3)你認為在寫作上有哪些可以借鑒之處?(4)你對魯迅有了哪些全面而深刻的認識?(5)今后你如何面對自己的理想?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學習,對魯迅不同風格的作品比較賞析,學生對魯迅作品有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了作品內涵,培養了閱讀興趣,增加了閱讀量,還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探究精神。同時對魯迅的精神世界、思想魅力、行文風格有所了解,喚醒沉睡國民的憂國憂民情懷,能更好地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對同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組文確立議題,縱向比較
由于作家個人境遇的變化、社會的變動以及作家生活閱歷的積累、文字表達功力的日漸成熟,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會呈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語言風格。
比如《望岳》《春望》《石壕吏》這三首詩,是詩人杜甫在游學時不同年齡階段的代表作,其選材不同,創作背景不同,所體現的風格也不同。在學習之前,我就事先布置學生上網搜集資料,了解時代背景,遵循作者人生變化軌跡,以情感基調、內容、體裁等多方面為議題引領學生比較賞析,再小組討論、課堂展示。教師稍作點撥,學習效果比教師一味地說教好許多。
學生有了這樣的閱讀體驗,今后學到李清照等詩人詞人風格的前后變化,自然就會聯系時代背景、作者身世等,主動理解探究了。所以,對組文的比較閱讀,教學生以方法,學生就能知人論世,舉一反三,聯系實際,活學活用了。
二、歸類甄別:選取相同題材的組文構建議題對比閱讀
(一)從情感表達角度去比較
在學習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課上,我拋出“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這個話題,引導學生激活記憶,從日常的積累進行搜索,大家紛紛發言,我選擇了學生比較熟知的《贈汪倫》《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這幾首詩組文比較,拓展閱讀。“都是送別詩,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接著我拋出第二個問題,這時學生發言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這就需要教師點撥,引導歸納,指出這幾首詩雖然以離別為題材,表達惜別之情,但詩人表達的情感在細微處千差萬別,有的以詩言志,有的深情祝福,有的雖有離愁卻透著幾分灑脫,有的還充滿豪邁的氣概。通過甄別體味,讓學生明白:送別詩不僅可以寫離愁別緒,還可以表達出更豐富更細致的情感,比如鼓勵之意、祝愿之情、胸中之志等。教師引導學生用“情感表達”這條主線,把零散的送別類古詩織成一張網,網里又有不同的情感表達點。這樣,通過量的積累,使學生在賞析古詩的情感表達上產生質的飛躍。
引導學生從情感的表達去比較學習一組詩,學生收獲到的,不僅是對一首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比較的過程中,勾聯起對以往若干首詩的回憶,在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又重新以比較的視角,豐厚了對這一類詩情感表達的理解。學生通過對相同主題詩的分類歸納,情感上細微甄別,由表及里、主動探究的精神得以挖掘,他們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對某一首詩、幾首詩的感悟,而是習得了一種研究學習的方法。
(二)從寫作認知角度構建議題去比較
同題材的作品,我們還可將眼光放在寫作角度上進行組文比較閱讀,以讀促寫。有的文章所寫景物、場景相同或相似,但因寫作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正如蘇軾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