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是高考語文考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劃分考生語文成績和決定考生高考成敗的關鍵。通過對高考作文命題的研究,能夠為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jù)支持,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本文以適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省份近幾年作文命題為例,結合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特點,思考怎樣進一步優(yōu)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作文教學;啟示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是文化不斷演進發(fā)展的過程,教育作為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復制文化,而是要結合實際在原有文化功能基礎上做出相應改變,進而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作為學生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連接點,作文命題能夠引起學生對社會變化和各項發(fā)明的關注,通過作文訓練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高等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本文就高考作文命題對作文教學的啟示展開探討。
一、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
(一)作文教育功能的強化
高考是一項國家性質的行為,高考的功能除了為考生開辟自我發(fā)展途徑,還肩負為國家發(fā)展選擇高素質人才的責任。因此,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基本導向需要將積極的思想和正確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對具有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比如近幾年高考作文對“中國夢”的宣揚,2017年全國卷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就是從眾多“中國關鍵詞”出發(fā)選擇三個關鍵詞來讓學生擬寫話題作文,涉及的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共享單車”“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高鐵”“移動支付”等。可見命題充分反映出了時代主題,接地氣、有生氣,時代感強,引導考生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關心現(xiàn)實國情與改革發(fā)展,展示他們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與綜合素質。
(二)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和對“窗外事”的了解
思辨性是重要的思維能力,結合《實施意見》的要求,近幾年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更加注重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2015年全國Ⅱ卷的材料作文是“三個人誰最有風采”:“小李,篤學敏思,矢志創(chuàng)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做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老王,愛崗敬業(yè),練就一手絕活,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小劉,酷愛攝影,跋山涉水捕捉時間美景,他的博客贏得網(wǎng)友一片贊嘆,‘你帶我們品味大千世界’‘你幫我們留住美麗鄉(xiāng)愁’。”如果考生在備考期間,只埋頭課本,不關心時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國工匠”等,就寫不好“三個人誰最有風采”這篇作文。可見,高考作文一方面在宣傳社會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在考查學生對身邊生活的關注。
(三)任務驅動型作文嶄露頭角
常見的材料作文形式是事件類和事理類,這兩類作文形式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基本趨于成熟。材料作文題給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間、多元的立意角度的同時,出現(xiàn)了一些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過多的角度中,學生容易選擇一個自己有所準備的角度進行套作,從而失去讓考生在題目中豐富材料選擇、辨析的作用。為了解決材料作文宿構和套作的問題,全國新課標Ⅱ卷作文在引發(fā)考生思考、激發(fā)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進一步發(fā)揮出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提升作文寫作的針對性。比如2016年高考全國Ⅱ卷語文材料作文是:“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根據(jù)命題發(fā)現(xiàn),這次作文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任務,即比較“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種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并要求學生結合實際闡述自己的看法。作文題目的重點是“比較”,為此,考生需要在文章中分別寫出對三種途徑的看法,同時表明自己的觀點,論證要求一針見血,具有很強的思辨深度和廣度。
二、高等院校作文教學啟示
(一)立足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拓展學生寫作空間
從近幾年高考命題形式大多為話題作文,立意注重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原有單一、涵蓋面有限的作文題目已經(jīng)無法滿足各個層面學生的寫作欲望。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在顧忌學生個體特點的同時還需要立足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為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設更為廣闊的空間。針對高中生思想活躍、業(yè)余生活多樣的特點,作文的命題要改變原有形式化的作文指導、單一化的評價體系、封閉的學習空間,取而代之的是引導每名學生發(fā)揮自己專長,各盡所能地進行作文寫作。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倡導“生活作文”
首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和完善作文習作素材。其次,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客觀生活帶入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語文作文寫作和學生生活的貼近。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課堂”“閱讀角”等,指導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來閱讀一些名家名篇作品,做好相應的點評和摘抄,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日常多收看一些經(jīng)典電視節(jié)目,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三)立足語文教學,培養(yǎng)高中生理性思維
思維能力是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需,在高中語文作文的習作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師要改變原有陳舊的高中語文課堂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少向學生灌輸一些“寫作背景、文章結構、語言特色”等知識性技法,而是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思想撞擊的可能,引導學生對文章、生活事件進行思考評價,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考作文命題開放、自由的發(fā)展趨勢下,教師要進一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習作個性,即在作文寫作中能夠從不同常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描繪事物,在作文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和富有思辨的思維。而想要革新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則需要教師從舊的教學觀念從解脫出來,通過學習,不斷完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立足生活實際和社會發(fā)展,不斷擬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作文題目,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