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魅力,是教師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然而,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語言和行為的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內心世界呢?只有耐心、用心地與他們進行溝通,才能有機會走進他們的心靈。
【關鍵詞】發現分析;耐心交流;走進心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已是7點45分了,他的座位依然空著。有幾個同學邊偷窺我,邊看著他的座位??吹贸?,同學們都記住了我昨天對他說的話,但他呢,今天依然遲到。我已經有點氣急敗壞了,該怎么收拾他?第一節課的預備鈴已經響了,他慢悠悠地推開門,情急之下,我似乎失去理智,厲聲喝住他把他推到了教室外面,并掏出手機要給家長打電話。就在這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很不理智。于是我也跟出教室,在外面又給他說了一大堆道理,并要求他能夠按時到校,遵守班級中的各種制度。但我清楚,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無濟于事。自從他目睹了媽媽被害的那一刻,他變了,變得敵視,變得懶散,不愛學習不說,各種壞習慣都有,并且各種壞習慣直接影響到班里的其他同學。這些日子,我想了很多辦法對他都不起作用,我很懊惱但又沒有一點辦法。我很清楚,以簡單的說教、懲罰方式來解決他的問題是不行的。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一再告訴我“關愛孩子、以愛育愛”。我為什么不能嘗試著去解讀他改變他呢?于是,我想到要跟他心交心,真正地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去找回昨天的他。
星期五下午,第一節是音樂第二節是體育。我向任課教師請過假后,直接把他領出校門,走向通往北山公園的路。一路上我們都沒說話,來到山頂的亭子上,跟他并排坐下。好久,我直截了當地說:“你想媽媽了,對么”?他始終低著頭咬著嘴唇不肯說話?!拔液芟胨?,每天看到你,我就想起她,想起她曾對我說的話,現在,看到你這個樣子,我覺得很對不起她?!?,我哽咽地對他說。他半低著頭斜視了我一眼。我給他講了他媽媽生前跟我的閑聊的事兒,我告訴他,媽媽對他的期望。他哭了。好久,我就以一個母親的口氣對他說:“孩子,我理解你,媽媽的離去,對你的打擊太大了,但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必須去面對、去接受。你現在整天這個樣子,如果媽媽在天有靈,你說她有多難過、多傷心、多擔心???你要使懂事,要是愛媽媽,就必須振作起來,好好地表現給媽媽看。再說,媽媽走了,還有這么多人愛著你,小心地呵護著你,你現在這個樣子,你知道大家多擔心嗎?你知道嗎,這些日子,你的表現太令我失望了。以前那個淘氣但又可愛的你上哪兒去了?你這樣做,到底是為媽媽的離去鳴不平還是……但這又有什么用呢?”他終于抬起頭,看了我一眼,還是不作聲。“孩子,你承受的太多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夠堅強。同時我也希望能夠你信任我,有什么事告訴我,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昨天是,以后永遠都是,我愿意幫助你,今天、明天、永遠。今天我是你的老師,是你媽媽的朋友,我會盡一份好朋友的責任,替你媽媽關心你?!蔽腋f話的時候有點泣不成聲。好久,他過來擦拭了我臉上的淚水說,“老師,我錯了。”“老師相信你,我會看到昨天那個調皮可愛的你,別讓我失望?!彼冻隽司眠`的笑容。我拉著他,一起回到了教室。隨后,我還約他一起給我女兒過生日,周末,我們一起到體育廣場放風箏??粗吲d的樣子,我開心中夾雜了一絲絲心酸,我想我的好朋友,我一定要讓他快樂。之后,在學習、生活習慣上,我們也達成了口頭協定。后來,他變了,變得比以前懂事,比以前能自理了。真的,我很欣慰。
在跟他的接觸中我更加深刻更加堅信地感悟到:只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清楚地了解他,知道他所思所想,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解決他的問題所在。這樣,才能找到關鍵去解決問題。
那么,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來分析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內心需要與困惑呢?
第一,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并且對學生進行適合個性特點的教育,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面對像他這樣一個因為很多外在的因素而改變自己,封閉自己,使自己性格變得孤僻,充滿恐懼與敵意的學生,我們教師一定要敏感地對待他們。千萬不能靠簡單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去對待他們,否則,他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各個類型的學生,我們要走近他們、靜心分析他們,分析他們身上各種問題出現的原因,及時化解他們內心的問題,聆聽他們的心聲和煩惱,正確開導他們,引導他們走出內心的困惑。另外,還要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唯如此,學生才愿與教師交流、對話,進行心靈的溝通,才能有機會走進他們的心靈。
第二,要與學生多交流,進行心靈的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說:“愛孩子,就必須了解孩子,就必須深知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及其發展特點?!敝挥姓嬲私馑麄儍刃牡母惺埽眯挠|及他的心靈,讓學生信任你,才愿與你交流、對話,進行心靈的溝通,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
從他的前后變化中,我越加體會到“和風細雨、滋潤心田”的含義。只有用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對話”去打動學生的心弦,使我們讀懂學生的內心,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諦。只有他愿意跟你交心,吐露心聲,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想他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溫馨的話語往往就像一縷春風,輕輕吹拂學生的心田,帶給學生心靈的滋潤。但愿我們每一個教師能如同和風細雨滋潤學生的心田。能解除學生痛苦,能讓他們遠離孤獨,陽光燦爛地迎接自己美麗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徐吉志.用“課程文化”培養“真正的人”——讀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有感[J].基礎教育研究,2015(9).
[2]陽建敏.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試談教師的溝通藝術[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