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咬文嚼字》選自《朱光潛美學文學選集》,全文主要談文學創作,全文貫穿著作者的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筆者對此文的教學設計加以整理成文,以供參考。
【關鍵詞】《咬文嚼字》;導語;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目標:1.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2.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理解并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用學生熟悉的歇后語:老鼠進書箱——咬文嚼字導入。
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問:文題為“咬文嚼字”,是否一開頭就提出這一觀點? 明確:不是。
2.提問:在第幾段才直接提出這一觀點?作者所指的“咬文嚼字”實質是什么?是在什么領域?明確:第3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學領域具體是閱讀和寫作中。
3. 提問: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明確:第一部分(1—7):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一層(1—5):閱讀;二層(6—7):寫作。第二部分(8):點明咬文嚼字 意義目的。
三、深入探究,解讀全文
(一)解讀1—2段
思考:1—2段寫了什么?這一現象實際上就是什么現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郭老改字;這一現象是“咬文嚼字”,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提問: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有何妙處?為什么“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不能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明確:“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與“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者句式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同。思想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妙,而“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不通。由此可知,使用什么句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應根據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來確定。
(二)解讀3—5段
活動設計:皮鞋店的故事引入下一問題
某皮鞋店正在清倉大甩賣:男牛鞋150元一雙,女牛鞋100元一雙。我們覺得很疑惑,鞋店到底是買牛鞋還是人鞋。
(1)請同學重新為著鞋店寫兩句話。明確:男式牛皮鞋150元一雙,女式牛皮鞋100元一雙。
(2)聽了這笑話,大家覺得都是什么惹的禍?對此有何感想?明確:都是盲目簡潔惹的禍。
感想:語言表達中盲目簡潔會給交流帶來不便;語言表達盲目簡潔不是目的,把意思表達清楚才是目的。
1.提問:分析論證中作者舉了那些例子?他們各說明了什么道理?明確:(1)李廣射虎:文字的繁簡不同,會影響思想和感情,該繁則繁,該簡則簡。(2)賈島吟詩:字眼不同,詩的意境就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同,表面上在推敲文字,實是在推敲思想情感上。
2.提問:找出第5段的中心句。明確: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三)解讀6—7段
1.提問:第6段中,作者認為文字的意義有哪幾類?他們分別有什么特點?明確:分“直接意義”和“聯想意義”。 “直接意義”:文字的本意,是固定的;“聯想意義”:游離,不確定的,是由“直接意義”聯想到的與它相關的種種現象或事物。我們在寫作中用“直接意義”好還是“聯想意義”好呢?先從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中的兩句詩看起。
2.分組討論,下面兩句那句更好?(1)“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聯想)。(2)“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直接)。明確:(1)更好, 用聯想義,意蘊豐富,給讀者留下無窮想象空間,所以,在寫作中為了使文章內容更豐富,可多用聯想義,但正因為他有如此大的魅力,就是寫作陷入一種極端,及濫用聯想義。
3.分組討論,那句更好?(1)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2)東家之女,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明確:(1)更好,寫得具體,有個性;(2)是套話。
4.提問:看7段,作者把這一現象取名叫什么?明確:“套板反應”。
5.提問:這樣創的文章能達到創作的目的嗎?明確:不能
(四)解讀8段
1.補充日本書法家的故事:
他是一位天才的書法家,9歲時參加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就在東京掀起一陣旋風。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總價值高達1400萬日元。
當時,日本最著名的書法家小田村夫曾這么預言,在日本未來的書壇上,必將會升起一顆璀璨的新星。20年過去了。一些小田村夫預言時寂寂無聞的人脫穎而出,而他卻銷聲匿跡了。是誰斷送了這位天才的前程?一年的九州櫻花節,小田村夫專門拜訪了這位小時候名震四島的天才,在看了那位天才的作品之后,小田村夫卻仰天長嘆,竭力說了這么一句話:“右軍??!你毀了多少神童??!”
右軍是誰?右軍就是一千六百年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 原來,日本掀起一股狂熱的模仿王羲之字體的風暴,他臨摹王羲之的書帖成癮,經過20年的苦練,把自己的書法個性打磨得一點都沒有了。現在他的字與王羲之的字比較起來,已經能夠達到亂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東西呢,一絲都找不到。在鑒賞家眼里,他的書法已不再是藝術,而是令人厭惡的仿制品。
2.提問:一個天才因為模仿另一個天才而成了庸才,這說明個性和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書法如此,文學藝術也不例外,要想在 文學創作上闖出一片天地,需要我們如何做?(朗讀最后一段)明確:推陳翻新,斟字酌句,力求思想情感與語文的精練與吻合,即“咬文嚼字”,最終達到藝術的完美。
四、作業設計
請同學們談談學習本文后在材料的積累和使用上給了我們哪些啟示?以“讓我明白了”為開頭,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