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幻電影的熱映,普通人的科學詞匯在不斷增長,但如果細問,宇宙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能答出個所以然來。
針對這種狀況,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頓天象館的館長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寫了《給忙碌之人的天體物理學》。泰森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解釋經常出現在新聞標題中的科學名詞:大爆炸、黑洞、尋找生命體、量子物理學等等,總之,這是一本可以在路上讀的簡明科學讀物。
作為一位致力于科學傳播的天體物理學家,泰森喜歡將科學概念和人們已經了解的流行文化結合起來,比如:銀河形成于90億年前,但它的名字如何而來?各種行星又是如何命名的?到底是我們融入宇宙,還是宇宙被我們容納?但如果一個科學概念真的一出現就能讓人印象深刻,那他就會直接介紹,因為宇宙本身已經足夠征服讀者。在這本書中,他結合了以上兩種方式。他嘗試著用簡短的篇幅,以順暢且易讀的方式解釋一些復雜的科學概念: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決定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力量和規律,以及前沿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
書中隨處可見作者自己對這一領域的熱情,不管是解釋相對論還是暗物質的謎團,他都會介紹很多已經被實驗證明的理論,但同時也會承認還有很多未知領域有待進一步探索。
泰森還強調說:“宇宙觀來自前沿科學,但它絕不僅僅只屬于科學家,它屬于每一個人……宇宙觀讓我們能夠跳出自身,超越對食物、住所和性的追求,以新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確,看完書中對于各種星際物體的描述,很難不對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產生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