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就喜歡果樹,因為“照顧”果樹工分高;他,半輩子的時間都給了果樹,因為那是他心心念念的事業;他,半路出家,肩負起一個城市的蔬菜產業建設,短短四年,成績斐然;他,身上有一種東西,直抵心中,讓人們觸摸到一種精神的溫度……
七月的晉城,每一縷空氣都是熱的,炙烤著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偶爾,有一陣小風,也絲毫沒有涼爽的感覺。在晉城市農委,記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滿頭大汗地走到六樓,601室的門大開著,一臺傳統電風扇180度地搖著,蔬菜辦主任、高級農藝師宋楓春正在電腦前查閱著什么,看到記者進來,遲疑片刻問:“你們是……”說明來意,宋楓春一直擺手說:“我就是干了些本職工作,沒啥可采訪的,沒啥可說的,況且我情況特殊……”
原來,宋楓春多年從事果樹研究,2013年,因為工作需要,調任晉城市農委蔬菜辦主任,用他的話說,在蔬菜辦的時間短,也沒做多少工作。但是,記者從山西省科協了解到,宋楓春自2013年任晉城市蔬菜辦主任以來,每年組織實施“中央現代農業發展設施蔬菜集中連片建設”“山西省設施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以及“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創建”等項目。截至目前,晉城市設施蔬菜面積(含食用菌生產面積)達到5.8萬畝,產能達到49萬噸;全市蔬菜總產量達56萬噸,總產值近10億元,農民人均蔬菜收入約600元。全市共創建部級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區6個、省級蔬菜示范園區12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0個。2013年和2016年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獲2014年度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集體三等獎一項,他本人2015年被省科協表彰為“第八屆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還有什么比這一組組數據更有震撼力,還有什么比這一個個榮譽更有說服力。宋楓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農科人的奉獻與追求,在晉城大地上編織著一幅綠意盎然的果蔬畫卷,予人一脈清香。
似錦華年獻果林
宋楓春,1966年2月出生在高平市一個普通農家,兒時的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村子附近的一片果林,依偎樹下,拾幾顆果子,開心、快樂。初中時,他開始幫家里務農。那時,還沒有實行土地承包,都是集體經濟,家家戶戶靠掙工分賺錢。在宋楓春的記憶里,村子里當時有兩個小隊工作是工分最高的,1個工分可以換到1元人民幣。其中一個就是果林員,看護果林。“到了20世紀80年代,村上的果園被承包以后,果樹產業成了當時村里最賺錢的一個產業,我就想,以后搞個果樹研究,當個林業技術員挺好。”宋楓春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