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淮海集團“青年技術能手”和“愛崗敬業標兵”的榮譽稱號,他是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青年崗位能手”,是山西省“三晉技術能手”,是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著“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的榮譽稱號。他從業短短7年,解決各類技術難題百余項,被工友們稱為生產一線的技能先鋒,他就是中國兵器淮海工業集團二分廠加工中心操作工劉銳。
俗話說,“任何一門手藝,都需要時間的打磨。”對于精密度要求極高的數控行業更是如此。
《科學導報》記者在中國兵器淮海工業集團二分廠加工中心見到劉銳時,他時而調整加工參數,時而記錄試驗數據,看似復雜、煩瑣的數字,他卻樂在其中。
30歲的劉銳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數控操作工,然而從當年稚氣未脫的學生到現如今的高級技師,他只用了短短7年的時間,有種“一戰成名”的味道,這并非是他比別人幸運,而是他比別人更用心,也更執著。
劉銳所在的加工中心承擔的多為貴重零件及關鍵工序,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質量就是生命”的宗旨,仔細查看、改善工藝、優化程序,合理使用刃磨刀具等是他的工作常態,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是他為之奮斗的目標。
記得在某軍品零件的生產加工過程中,以往的工藝是在加工中心完成所有尺寸的精加工以及3毫米寬的槽半精加工,但由于其深度尺寸大,需要用鋸片銑刀加工,且材料硬度高,定位方式剛性不好,以至于加工環境非常惡劣,刀具進給速度較低,鋸片刀極易磨損,甚至出現刀片崩裂、零件報廢的現象,這成了該零件加工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面對此情此景,劉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特別愛鉆研,他要是想弄明白一件事,就一定會全力以赴,想方設法搞清楚。”與劉銳同在一個加工中心的工友如是說。最終,劉銳在反復觀察和思考過后,提出了將銑槽單獨放到其他設備上加工的想法,出于操作需要,他自己還動手設計制作了一個多工位夾具,一次可以裝夾8個零件,此舉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他的這一“改裝”,雖然看起來只是增加了一道工序,但是卻將刀具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良品率也由原來的不到80%提高到了95%以上,確保kOAyXHnEz9GDUhEB6yXSWy0dBdYGhqg3sx33x0R6Dog=了所承擔零件加工的質量,且一次性交驗合格率達到96%以上。
喜歡鉆研、善于創新是劉銳多年來秉持的工作作風,而孜孜以求、勤奮好學則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的良好習慣。通過自學,僅2016年劉銳先后改進及制作工裝20余個,提出合理化工藝改進10余個,優化程序30多個,手工刃磨刀具上百把,通過這些“創新”,提高生產效率15%,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軍工科研涉及知識面廣,實踐性強,工作之余的劉銳不滿足于現狀,仍堅持博覽群書,他還時常通過網絡及其他渠道來加強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的理論基礎也為他的實際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解決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在加工某無人飛機模型生產中,由于該模型結構復雜,通用夾具無法裝夾,制作夾具又耽誤時間,后來劉銳思路一轉,利用自己所學的組合夾具知識,結合多軸加工技術,根據零件結構及避免加工過程中的干涉,親自安裝組合夾具,最終圓滿完成生產任務,且將加工周期大大縮短了50%。
年紀輕輕的劉銳不僅是革新、創新的行家里手,參加各級技能大賽也常常爭金奪銀。雖然在首次代表公司參加第四屆山西省數控技能大賽時只獲得了第二名,無緣當年的全國大賽,但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兩年后挺進了全國決賽。遺憾的是,由于對決賽時所使用的系統不熟悉,最終導致他與理想的成績擦肩而過。也正是這次失利,讓劉銳下定決心“回爐再造”。他利用少之又少的業余時間,再次回到了母校進行系統的學習,加之苦練操作技能,最終他熟練掌握了最新的操作和編程要領。
劍鋒磨礪出,花香苦寒來。憑借著熟練的技藝,劉銳先后取得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六屆職業技能競賽加工中心決賽第一名,第六屆山西省數控技能大賽加工中心職工組第一名,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加工中心職工組第五名,并榮立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個人一等功。榮譽在身,不忘初心。每每談到成績時,他首先提到的就是身邊幫助過自己的前輩和同事,是他們教會了他凡事都要精益求精、絲毫不能馬虎的工作態度,是他們告誡他態度決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五年來,劉銳一直奮戰在生產一線,在平凡的崗位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五年來,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實力強軍、科技報國的使命,走出了新一代數控工人的精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