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本輝是位極為“接地氣”的農學家,1978年畢業于廣西農學院農學專業,先后從事薯類作物、粉壟耕作等研究。他發明的淮山定向結薯栽培方法,多年來已在我國南方地區廣為應用;他創新的粉壟耕作栽培技術,簡便易行,可有效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土壤環境,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多位農業專家譽為中國農耕史上的一場“重大革命”。
他常常說,他手里有兩個輪子,一個是粉壟技術,它可以解決大家吃飽、吃好和吃得安全的問題;另一個就是淮山定向免耕生態栽培法,它可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增添優質保健性食品的來源。
粉壟后種植的作物耐干旱、耐高溫、耐低溫,生產性能穩定,在不增施化肥的條件下,實現增產10%~30%。
在鹽堿地改良方面,通過粉壟深旋耕耕作,使土壤疏松,部分毛細管被切斷,土壤中的鹽分得以下沉。
在草原改造方面,在不破壞草原基本生態的情況下,進行人類干預。韋本輝認為,可考慮對部分低產退耕的草原進行粉壟保水豐草,可以“井”字形方式進行間隔性粉壟。這樣既有利于粉壟帶上的草恢復生機,又能使未粉壟的草原區的天然降水不外流,就地貯存利用。
對于凈化土壤,韋本輝認為可利用粉壟耕作設置耕作層下暗溝排污系統,通過干濕交替,實現減排土壤重金屬、化學農藥等污染物,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另外,未來除了農藝領域,韋本輝還希望能夠組建一支研究團隊,圍繞粉壟技術與粉壟機械,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一方面,進一步在農業科學理論方面有所創新。粉壟后種植的作物,耐干旱、高溫、低溫,抗災能力相對強,豐產性能相對穩定。因此,團隊可以探索基于粉壟條件下的農業耕作、作物栽培等新理論,制定粉壟條件下的各種農作物生產新規程。
另一方面,希望能對粉壟技術對整個生態的影響進行多方位的評估。粉壟耕作自然性吸水納氧,改善土壤和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旱、澇災害和固碳減排,其綜合效應的結果,將可大范圍影響和改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生態與氣候環境,對此可進行界定與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