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對山西轉型發展提出明確的規劃,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對具有鮮明特點的發展之路進行戰略部署,積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明確提出實施‘1331工程’,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意見。我作為一名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感到十分振奮,深感這是一次發展教育和科技的難得機遇。作為高校教師,也是‘雙一流’最低層建設者,應為實現山西省和國家目標盡心盡力,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支撐驅動發展戰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4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所長彭堃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對“雙一流”建設,彭堃墀認為:首先,各學科領軍人物要有專業自信和勇于擔當精神,敢于沖擊一流。學科領軍人物是整個團隊的靈魂,只有領軍人物有信心,才能帶領整個科研團隊在科研項目上勇往直前,攀登高峰。
“科技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競爭,高校和學科建設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人才建設競爭,而人才隊伍建設要建立在團隊建設基礎上,有一流的團隊才會有一流的學科和學校。所以在人才引進方面必須考慮綜合能力,不唯論文。一個學科帶頭人要具備良好素養,自身能起示范作用,能充分發揮出每個成員的積極性。要將帶頭人在團隊中的表現作為重要考評內容,個人發表論文只能作為參考。”彭堃墀告訴記者。
其次,要創造一切條件激發現有人才的主動性。引進人才是很重要,但培養和發揮現有人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卻是更為基礎的工作。現有人才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土壤,現有人才和引進人才深度交融是留住人才最有力措施。加強基礎研究,才會產生原創性貢獻,才會形成自己特色的高新技術成果。“當然,對山西省講,基礎研究內容不宜過多,但要有凝練高水平的學科。”彭堃墀建議道。
目前,激烈的人才競爭已進入到大學本科生源這個層次,在山西省屬高校中,優秀本科生進入本校進行研究生學習的愈來愈少,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彭堃墀建議:“拿山西大學光電所來說,它是光學國家重點學科和量子光學及量子器件國家實驗室所在地,但從生源來看一屆比一屆弱。以前我們有物理學基地班及部分省里較好生源,但現在實行平行招生,經過幾次選擇后的學生才能到所里學習。山西大學光電所雖然具有可進行世界前沿課題的研究平臺、優秀師資、較為充足的研究經費,但沒有愈來愈強的生源,要實現‘雙一流’目標是存在很大困難的,希望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要保證一定數量較好學生留在山西學習。”
山西省高校研究工作,目前卡在產業化這個環節,學校教師熟悉科學研究、高技術轉化,但對科研成果產業化很不熟悉。因為產業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問題都是與社會緊密相關的。這就導致科研成果不能得到迅速的轉化,彭堃墀認為,山西省有關部門應加強政策性指導并對從事高技術轉化及產業化的教師進行可操作的、具體的、有利于其發展的績效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