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各領域去過剩產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當時,煉油板塊也朝著產業全面性、資本多重性邁進,企業仍在不斷調結構和升級改造。地煉去產能,不僅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同時也要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產業良性發展,需要把握好去產能和發展先進生產力、地煉和國企以及統一采購和暫停出口這三個關系,它們并非矛盾對立。地煉應打好國企這張“牌”,取長補短,運用現有政策不斷“強身健體”,練好環保、質量和安全的“內功”,讓優質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主導者。
在解決油源問題后,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都把發展重心由煉油向煉化的下游產業延伸踐行改革,“去油化”成為重中之重,從原油開始,以普通化工為中間、精細化工結束的產業鏈“油頭-化身-精細尾”成為追求目標。
就在地煉開始更加重視汽油市場拓展,加大開工負荷的同時,“兩桶油”開始在北方加強了外采管理,將外采權力集權化。今年開始,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制定規則,下發《中石化關于做好山東地煉成品油資源統采工作的通知》和《中石油關于系統外煉廠資源實施統采模式的通知》,上收了地方銷售公司的外采權限,一方面確定大區銷售公司更專注于自己的分銷任務,另一方面也攜集中的采購量以統一出口與地煉談判,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折扣,防范經營風險、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同時,國家也暫收地煉成品油出口配額。
在目前出口利潤較大的前提下,中石化會加大成品油的出口力度,地煉的成品油資源則成為主營單位獲取豐厚利潤的重要途徑。對地煉來說,單位價格比之前低,但單次外采的量或將增多,采購總量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將比以往更多。
因此統一采購并非阻斷合作,地煉并非被動無助。由此來看,地煉和國企之間關系越發趨于合作共贏,并非競爭和對立。地煉的“抱團”發展也是通過整合不斷壯大,未來能與中石油中石化共同維護下游市場,這不僅有利于市場穩定,還可以保證企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