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表明,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科學之林,離不開科學文化的滋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和燦爛文明的國家,如何讓科學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是目前我國科學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時代命題。
科學文化本質上是一套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蘊含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倫理、科學規范、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是人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方式。作為人類文明形態演進的高級形式,科學文化始終以理性主義為特征,以追求真理和至善為目的,在匯聚人類科學思維與思想成就的基礎上,依托逐步形成的系統化科學知識體系及其應用的制度化形式,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逐步凝練沉淀、演進和發展,并對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科學文化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們該如何增強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的科學文化?為解答這些問題,中國科協啟動了“科學文化譯叢”項目。近日,在該項目階段性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李斌副教授、清華大學李正風教授、北京大學張大慶教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中國的科學文化建設需要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