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科學社會形成之后,科學文化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形態。盡管對科學文化要素的分析,可以回溯到更久遠的時代,但對科學文化的系統探討,大多把目光聚焦到近代科學革命以來的社會歷史。此次“科學文化譯叢”翻譯的著作也反映了這個特點。從科學文化與科學制度之間的關系理解科學文化,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就是如何使科學文化建設與我國現代科學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實際上,人類社會走向知識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向。因此,盡管現代科學和現代科學文化發源于西歐,但實際上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近代科學革命之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在特定時期對人類知識進步、科學制度的不斷探索和完善作出了各有特色的貢獻。發展科學文化是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共同責任。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相互的學習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如何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科學文化是科學社會制度的靈魂,我國要在21世紀中葉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科學文化建設將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必要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僅表現在對既往文化貢獻與價值的社會認同上,更表現在融匯各種優質的文化資源、創造新文化的信心和決心上。盡管全面挖掘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因素,充分認識我國歷史上對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十分必要,但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未來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文化建設上,作出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新成就。
換言之,當我們把科學事業看作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的文化自信就在于要堅定這樣的決心和信心,即我們能夠更好地通過科學文化建設,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規律、反映當代科學發展特點、適應中國國情的現代科學制度,進而為全人類的知識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