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西的煤炭生產一線工作35年,山西煤炭產量從1億噸到10億噸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我都經歷過。因煤而興、因煤而困這句話說了很多年,但山西的問題不是煤炭產業太大,而是其他產業太小……”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智新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3月16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拉開了晉商晉才回鄉創業創新工程的序幕。
岳光溪院士來了、宋振騏院士來了、盧秉恒院士來了、高福院士來了、吳天一院士來了、李鶴林院士來了……41位院士的出席,沸騰了整個會場。
山西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歷史拐點。如何深度轉換新舊動能,走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之路?會場內外,加快發展的渴望從未如此強烈!鄉音鄉情的交織從未如此綿長!
“山西轉型首先應該是煤炭的轉型,但煤炭轉型并不是‘革煤炭的命’,不是不要煤炭,而是要把煤炭產業做精做強,提高煤炭行業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對于有著資源大省稱謂的山西而言,很多專家都有著同樣的感受。
中午1時許,北京國際會議中心201會議室門前,就已經熱鬧起來。一群記者圍著提前到場的院士,提出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晉商晉才回鄉創業創新工程啟動大會開在北京,省委、省政府領導悉數到場,這是山西省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抓改革的具體舉動,也讓我感受到了新一屆山西省領導班子撲下身子干事業的決心。現在山西發展的機遇和藍圖都有了,需要凝聚的就是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高福說。
“軌道交通也是國家發展重點領域之一,山西省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重要基地,也是山西省現在很有基礎的產業。山西省從原材料到零部件,一直到整車都能制造,產業基礎條件很好,并形成了太鋼、太重、晉機等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山西如何保持并擴大軌道交通制造業上的優勢,并做大、做強、做優?能不能用一種研究成功的先進工藝來生產軌道交通的車軸,來推動山西軌道交通制造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博導胡正寰對記者說。
閃光燈在會議室門口不停閃爍,照相機發出悅耳的咔咔聲,兩米多高的院士照片墻前,不時被歡聲笑語包圍,短短十幾分鐘的入場,院士們不停地被一撥又一撥人攔住,合影留念。他們中有參會工作人員,有媒體工作人員,還有參加其他會議的人員,院士們始終微笑著給予配合。
“一下子可以見到這么多院士,我太激動了。”一位在科技報系統工作了五六年的記者開心得不知所措。
在會議室一角,提前到會的魏復盛、姚建銓兩位院士彼此已經拉開話匣。沒有寒暄,直入主題,交流著此行帶來的建議和想法。一位信息遙感專家,一位環境監測專家,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把環境問題通過信息技術互聯互通起來,更好、更精準、更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
80歲高齡的李鶴林院士是我國機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領域的專家,為了參加這個座談會,李老先后顛簸了近5個小時,盡管有些疲憊,他還是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他所熟知的管線鋼領域,為太鋼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言語中,流露出對太鋼集團的贊許與肯定。
提到山西,就會提到煤炭,對于曾經“一煤獨大”的山西而言,與煤有關的話題自然少不得。據了解,山西的幾大煤炭集團產值都過千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比較弱,企業負債率基本都在80%左右。這些年,企業一直在探索怎么轉型,比如搞一些非煤項目。但這些項目有一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者說“虧得多、掙得少”。
對此,金智新院士表示:“對于煤炭轉型方向,我的觀點是穩中求進,‘穩’是指安全,‘進’是指有效率。”而據金智新分析,出現上述問題,與人才缺失、技術儲備不夠、人才梯隊建設不扎實以及創新動力不足有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博導何滿潮則認為,使用新技術,提高開采效率,從源頭降低成本,可以更有效地減少煤企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謝克昌也表示,提升山西本土技術的創新能力,結合省情,遴選出一批具備產業化條件的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在山西省內開花、省內結果的良性循環,對助力山西轉型發展有積極作用。
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表達了兩院院士助力三晉轉型發展的雄心壯志。
會上,還有一個“80后”現象令人感懷。在座多位院士出生于1937年之前,年過八十,自稱“80后”,卻個個壯心不已。83歲的院士宋振騏激情澎湃地說,煤炭行業要搞智能通信網絡,實現生產智能管理,他愿為之護航,在他85歲之前要讓這一技術造福煤炭產業。
山西深化轉型綜改,離不開院士專家的鼎力支持,“希望院士專家積極在山西設立院士工作站、研發機構、優勢學科和培訓基地,把更多的優秀科技成果、研發團隊和人才引進山西;聯合開展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創造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貢獻的標志性成果;深入開展戰略咨詢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服務轉型綜改。”山西再次發出了真誠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