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創新”成為人們廣泛關注并充滿期待的話題。這些年,國家政策、社會輿論共同發力和持續推進,創新結出累累碩果,走向一片“深水區”。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強勁的創新需求,繼續摁住創新的“快進鍵”,必須更加聚焦持續創新的深層次心理動因,關注人們對創新的成本預期,不僅應繼續為創新成功者歡呼鼓掌,還應探索為創新失敗者適當買單的合理辦法,為勇于創新者買一份失敗險。
不得不說,目前在這方面還有一些“梗阻”。以科研為例,作為一項探索性很強的創新活動,總會面臨失敗的風險。而一旦失敗,為此投入的資金、心血就可能“血本無歸”。在規避科研風險的情況下,科研人員為獲得資助,很自然地會規避那些研究路徑一時尚不清晰、預期效益尚不明確、需要“白手起家”的研究題目。但恰是此類研究,或許最需要國家、社會給予“第一桶金”的支持。
我們常說,為了鼓勵創新,要營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確實,每一次對失敗者的寬容,都孕育著下一次創新的可能,但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為失敗買單的支持體系,寬容失敗才不至于淪為“空洞的口號”,失敗也才能真正成為成功之母。畢竟,國家、社會承擔失敗風險的能力,永遠比創新者個體大得多。
在創新這條布滿荊棘的路上,成果庫固然光芒四射,“教訓庫”同樣價值連城。順利完成科研任務取得了預期成果,是科研資金效益的體現;研究探索失敗,分析其失敗的原因,積累可資借鑒的教訓,也不能不說是科研資金的“績效”。
我們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支持那些風險大但價值也大的探索性研究,為它們上一份創新失敗險,把我們的創新保障體系建設得更加扎實,進一步降低勇于創新者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吃上一顆妥妥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