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3月5日發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科研經費改革仍是今年工作的重點。科研經費的老問題解決了嗎?科研人員還在當“會計”嗎?
點個贊:化繁為簡,管理“活”了
前不久,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的研究團隊碰到個小難題,預算的差旅費不夠用了。王向朝決定把國際合作交流的經費先勻出一部分。他對筆者說:“現在會議費、差旅費和國際合作交流費合并,可以相互調劑,我已經切身受益了。”
“以前科目預算也可以調整,只是審批流程太漫長。”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周玉梅委員告訴筆者,“現在放權到項目承擔單位,直接簡化了流程。”
《若干意見》對勞務費政策進行了細化: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提高勞務費的開支標準。“現在能用來發勞務費的錢變多了,項目聘用人員、課題組的碩士、博士,工資基本上夠用了,聘用人員的五險一金也能從中發放。”周玉梅說。
“政策已經開始導向重視人的價值。‘重物輕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保密局局長田靜給好政策點贊。
不過癮:激勵有了,力度不夠
改革前呼聲最高的間接費用比例調劑問題,卻讓委員們連呼“不過癮”。
“政策放寬了,間接經費可以用于發放在編科研人員的績效,這是好事,但占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比例上限最高20%,還是有點低。”田靜說。
王向朝的團隊承擔著科技部集成電路重大專項的攻關任務。“挑戰工程技術極限,需要全力以赴”,但為了養活團隊,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去做橫向課題。“這無形中造成了科研力量的分散。”
分類管理,是王向朝和田靜都提到的改進建議。王向朝認為,應允許承擔重大項目的單位,酌情列支合理的人員勞務費。田靜則表示,不同單位、不同項目可以考慮參照行業標準確定合理的激勵比例。
加把勁:速速打通“最后一公里”
遼寧省某部屬高校的講師崔夢(化名)有點困惑。今年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她發現學校對間接經費的比例規定并沒增加,拿著政策詢問學校,得到的答復是“不清楚”。
近期科技部和財政部督查發現,部分科研單位依然寄希望于國家統一出細則,還有部分單位不敢觸及項目組和科研人員之間的利益。
“一方面可能是政策沒有宣傳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單位法人的擔當問題。”周玉梅覺得,應該給政策落地一些時間,“放權了,要做好監督,管理部門應該給予單位法人足夠的信任,這樣才能讓他們放手去落實好政策。”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告訴筆者,除了繼續加強培訓、宣傳等“常規打法”,下一步會通過督查自上而下地推動落實,并建立政策落實的信用評價體系,對政策落實好的單位放寬監管限制,那些不落實的單位,可能會被降低政策調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