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科技創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這個盛會,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绷暯娇倳浽凇翱萍既龝保ㄈ珖萍紕撔麓髸稍涸菏看髸⒅袊茀f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讓全國人民備受鼓舞:中國迎來了科技創新的又一個春天!
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確立了創新驅動“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這一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出臺,描繪出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
這一年,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引領下,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院所到大小企業,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并轉,重大成果不斷涌現,日益強勁的發展新動能牽引著“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穩健前行。
基礎研究厚積薄發,原始創新連奏凱歌
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源泉?!爸袊煅邸甭涑蓡⒂?,“悟空”號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2016年,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創造了多項歷史紀錄——
在量子領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使人類首次完成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起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我國科學家首次在20公里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為量子通信應用打開了更廣闊空間。
在新材料領域,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馬衍偉團隊在石墨烯量化制備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進展,使快速、綠色、低成本制備石墨烯成為可能;中科院理化所劉靜團隊首次發現了液態金屬“能跑”“會跳”“載物前行”等特性,為未來發展柔性智能機器人提供了材料基礎。
在生命科學領域,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先后在《科學》《自然》發表長篇論文,分別報道釀酒酵母剪接體在第一、第二步剪接反應的分子機制,提供了迄今為止剪接體在不同工作狀態下最為清晰的三位結構信息,使我國在該領域持續領跑;中科院高福團隊聯合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首次報道了人類膽固醇轉運體NPC1及其與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復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為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及抗病毒藥物設計與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在航天領域,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創造了在太空駐留33天的新紀錄,為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堅實基礎;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一飛沖天,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與此同時,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功啟用,為探索宇宙起源提供了強大平臺;自主研發的萬米級自主遙控潛水器“海斗號”,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10767米,標志著我國深??瓶歼M入萬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