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2016科普中國”活動揭曉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同時揭曉的還有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事件等榜單。
作為年度科學傳播的一場盛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用“科學”的力量以正視聽。縱觀這些“年度科學流言”,“喝蘇打水能防癌”等傳言背后自然摻雜著商業因素,但更多“科學謠言”的傳播還是利用了人們相關科學知識的缺乏。
科學是個范d9wQABFes7n1AbA9Lf14ECaeYDMuuCVT9Zu/RF0pFTE=疇很廣的概念,科學需要門檻,科普教育卻并非如此。人們之所以在心理上和科學產生距離,與科普教育不發達有關。枯燥的科普教育會阻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尤其在當下,更需要科普教育在設計力、故事力、共情力和趣味感上下功夫。
沒錯,科學應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從表達習慣看,我們常常把“科學”和“文化”搭配在一起,在專業學者的眼里,“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是現代社會中的兩種文化。但對大眾來說,科學無處不在,它完全可以成為社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享受科學文化知識就像看書、讀報、聽音樂、看電影一樣。
讓科學流行起來,是科普界有識之士的呼吁。英國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在成為曼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教授之前,曾當過搖滾樂隊的鍵盤手,是個名氣不小的搖滾明星。“轉行”后,考克斯頻頻主持科普節目,收獲了幾百萬觀眾。
如果我們能夠像享受音樂以及其他流行文化一樣,享受科學知識與探索知識的樂趣,甚至讓感知科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偽科學的傳言豈能恣意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