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量、質齊升的創新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全球科研舞臺的地位。去年7月份出版的《自然》增刊顯示,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數量躍居全球第一。
技術創新你追我趕,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2016年,在基礎研究連獲突破的同時,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研發投入穩步增加、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企業創新你追我趕,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憑借多項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華為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的增速超過50%;依靠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半導體顯示領軍企業京東方實現了逆勢增長,其投資建設的我國首條柔性顯示生產線將于今年投產,屆時將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柔性顯示技術并實現量產的企業。
地方創新力度加大,產業產品升級換代。地處西南的貴州省大力發展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去年前9個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799件,同比增長75%;傳統制造業重鎮珠三角地區加快“騰籠換鳥”,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1.58萬家,無人機、機器人、智能穿戴等新產品層出不窮。
生物醫藥異軍突起,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俞德超團隊研發的國家一類新藥康柏西普,國內市場占有率快速超過50%,瑞士諾華公司的同類產品在還有10年專利期的情況下也不得不主動降價;創新藥研發企業和記黃埔和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一批治療癌癥、糖尿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相繼進入臨床試驗,中國老百姓將用上更多質優價廉的國產新藥。
放眼大江南北,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等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醫療等領域大顯身手。去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出口額、出口增加值均已超過美國;截至去年7月底,全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9.5%,預計全年突破50萬件……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正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我國產業快速向中高端邁進。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創新創業活力噴涌
創新驅動是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火系。2016年,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加速運轉,多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落地、釋放紅利——
讓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更通暢。《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相繼出臺,把取消審批和給予高校院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等新措施落地生根,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獲得的獎勵比例由過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讓經費圍著科研轉。中辦、國辦7月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規定,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參與項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以及項目聘用的研究人員、科研輔助人員等,均可開支勞務費,科技資源配置更科學、使用更高效。
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中辦、國辦11月印發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通過穩定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穩步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讓他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與此同時,企業研發費用的稅前加計扣除范圍擴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增強……改革紅利激發創新活力,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萬戶,創新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抓住了科技創新這一牽動發展全局“牛鼻子”的中國,必將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全速前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