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的吳起縣,當地人有個說法:此路通不通,最好問老朱。他們說的“老朱”,正是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的朱清科教授。
20多年來,從陜西省渭北高原的淳化縣到山西省晉西黃土區的吉縣,再到陜北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吳起縣,一個地方的水土治理見了成效,各方面的條件好起來后,朱清科就要到更艱苦的地方去“啃骨頭”。人們開玩笑說他這是“人往低處走”,朱清科卻說:“我是農民,一到山上就高興。”
基于大量調查與定位試驗,朱清科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基于黃土坡面微地形的近自然造林理論與技術,通過將黃土坡面的微地形劃分為5種類型,根據各種微地形的土壤水分、養分等微生境條件及其分布規律,設計喬灌木樹種結構及其種植點。這是一種仿擬天然次生林植被結構特征的造林方法,能形成穩定的林分,改變了過去造林規劃中“等距離株距和行距設計”的一刀切做法,形成了黃土高原精準結構配置的近自然植被構建理論與技術體系,推動了水土保持林學的發展。他的學生、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所環評中心主任李萍感嘆:“朱老師的成果是‘走’出來的。我們只要一提研究方向,他不需借助地圖也能知道說的是哪里,因為他早就跑遍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黃土高原人,結合多年在當地的工作經驗,朱清科深知,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與經濟發展緩慢已經形成惡4b41619d3d9b08ef857a902cc363753b性循環,而打破這個鏈條的關鍵是開發治理和農林復合的新路子。他果斷提出了農、牧、林三環結構發展模式,以及在坡面搞林草帶狀復合、在塬面及緩坡搞果農復合等黃土高原農林復合系統技術模式。
搞起科研來是牛人,野外調查時是“土人”,朱清科始終沒忘的就是教書育人。他總是親自帶著學生出外業,教他們做調查,整理數據。2007年在吳起縣的一次調查中,他和學生一天之內走了上百里路,為了讓學生們保持體力,患有低血糖的朱清科愣是把隨身帶的糖全都分給了學生,自己悄悄地忍受著不適。
綠染荒坡霜染鬢,60歲的朱清科還背著沉重的調查儀器翻山越嶺。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朱金兆教授說:“朱清科是把源于大地的論文,又寫回到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