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等作為重點任務。
其中,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一條下的多項舉措,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關注。
“提名制”獲點贊
在現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下,大多數科技獎項都要經過一個申報流程: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
看起來比較合理,但有些人并不習慣。“我從來沒有獨立報過獎。”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真明說,“申報一個獎項,要走很多程序,要交很多材料。我們團隊人比較少,真沒這個時間。”
未來,類似這樣的煩惱可能會越來越少。《方案》中提出,將用“提名制”代替“申報制”,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進一步簡化提名程序。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表示,這一舉措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踏踏實實在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會得到更多機會,慣于自我吹噓、熱衷四處報獎的人則不再占據優勢。
中科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表示,提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科研人員逐級申報帶來的“非科研活動”時間成本,是進步。至于一些人所擔心的,提名制會不會存在較大盲區,他說:“自然科學獎應該不會埋沒好成果的。對特別好的成果,科學共同體具有辨別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則認為,提名制重申了一個原則:好的工作比好的包裝和溝通/hqpXnp0GalqHUKIHCY7ZCcp9tAptgcj4Lh1CCgowiI=更具有價值。這種結構性變革,將會重塑科技界的承認模式與行為選擇方式。不過他也指出,提名制最大的潛在危險在于強勢利益團體之間的相互換票行為:“你提名我,我提名你,從而壟斷獎勵資源的配置與分布。”
寧缺毋濫是原則
根據《方案》,國家科技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將大幅減少獎勵數量,“由總數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
穆榮平解釋道:三大獎數量的調整是減少政府設獎的一個信號,以后還應該減少,一方面是因為評獎過程消耗了大量科技資源,另一方面,這也是注重質量、寧缺毋濫的措施,是一種進步。
除了“定額”,還要“定標”。《方案》進一步強調,“自然科學獎圍繞原創性、公認度和科學價值,技術發明獎圍繞首創性、先進性和技術價值,科技進步獎圍繞創新性、應用效益和經濟社會價值。”
在李俠看來,明確三大獎的不同標準體系,可以最大限度上遏制片面論文化的趨勢,從而鼓勵科研人員在各自的領域做出符合本領域要求的更好的工作。
此次《方案》中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表述:三大獎獎勵對象由“公民”改為“個人”。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李真真說:“‘公民’更強調特定國籍,如今把獎勵對象擴大到‘個人’,是一種更加開放的趨勢,意味著不管你是否是中國國籍,只要你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做出貢獻,就有機會問鼎國家科技獎。”
對此,穆榮平還有進一步的思考:相比以往基于項目的獎勵,《方案》強調獎勵個人是一種進步,但也很難避免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比如,當獲獎人數少于實際參與項目的人數時,就會存在少部分獲獎人占有多數人成果的嫌疑。
誠信制度要健全
《方案》強調,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全程監督科技獎勵活動。完善異議處理制度,健全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辦法,建立評價責任和信譽制度,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表示:“監督很重要。應該進一步加強公示制度,在公示期間廣開言路,妥善處理異議,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絕名實不符的獎項。”
針對科技獎勵誠信制度,網友的討論也很熱烈:一旦獎勵出現了錯誤該怎么辦?是否應該撤銷這樣的獎勵?對此,李俠說:“面對獎勵錯誤,應該區別對待、具體分析。如果是有意蒙混出錯的,應該追回獎勵并給予提名人連帶責任,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國家公信力營私的行為;至于客觀原因造成的誤判,是特定階段人類認知局限造成的,可以不讓提名人負責,獎勵也不必追回,作為失敗的提名留存。”
穆榮平認為,此次的《方案》體現了多方面的進步,但我國的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可做的還有很多。他說:“我個人認為應該取消針對項目的科技進步獎,用針對企業家的創新發展獎取代,用新增稅收和就業作為指標,獎勵對創新發展有貢獻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