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14個世界獻血者日。活動口號是“我能做什么?獻血,現在獻血,經常獻血”。
無償獻血是一項善舉,理應倡導和鼓勵。通過獻血者日加強宣傳,號召公眾積極參與獻血,很有必要。必須正視的是,目前臨床血荒已成為一個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在大學放假、農民工返鄉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固然凸顯了大學生、農民工在無償獻血上做出的積極貢獻,但也暴露出全民獻血積極性還有提升空間的問題。
為什么還有很多人獻血積極性不高?一方面,有關部門對義務獻血的宣傳不到位,導致很多人對獻血還心存顧慮,不愿主動獻血;另一方面,無償獻血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在執行義務獻血法中暴露出一些弊端,讓很多人猶豫止步。比如,按照義務獻血法的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可以免費使用其獻血量3倍的血液。問題是,受血者在使用這一權利時,往往并不順暢。有的醫療機構不認賬,有的為了自身利益以各種理由推脫,有的即便是認賬也要求受血者先繳納各種費用,然后再憑借有關手續辦理費用的減免,整個過程既繁瑣又漫長,讓不少人“感到失望”。
無償獻血的“奉獻”與輸血費用的高昂,形成極大反差,也挫傷了一些民眾獻血的積極性。特別是,此前獻血功臣無血可用、某血站工作人員用過期血液澆花等負面事件,損害了血站及獻血制度的公信力。人們獻出的寶貴血液,是飽含著溫度的,不應該也不允許被慢待。
在德國,只要獻血就可以得到免費且細致的體檢,以酬其德;在馬來西亞,獻血者將會得到打折卡,可以在商場、餐館消費時獲得優惠;日本則是經常通過媒體對獻血人士進行表揚和宣傳,營造積極主動的獻血氛圍。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還過于含蓄。
獻血者日,更需反思獻血機制。不斷加強無償獻血的宣傳和引導,進一步營造獻血光榮的輿論氛圍;不斷健全無償獻血的法律和制度,確保獻血者的法定權利得到順暢兌現,并盡力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務,讓獻血者的善良得到尊重;依法督促采血機構盡到告知血液用途的義務,主動接受獻血者及民眾的監督……獻血機制更加完善,才能激勵更多人主動挽起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