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李云龍,是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這個與《亮劍》主人公姓名相同的農業專家,遠沒有想象中的嚴肅和刻板,言語間如鄰家大哥,親切隨和。李云龍今年剛剛38歲,卻已經是國家現代農業(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蕎麥食品加工的崗位專家,是目前加工領域最年輕的國家級崗位專家之一,學術成果和建樹頗豐。交談中記者了解到,繼承傳統加工技術優勢,探索現代加工技術創新是李云龍畢生的追求。
緣起蕎麥 領隊革新
1979年,李云龍出生在山西鄉寧的一個小村莊,農村生活艱苦,但他毫不退縮,立志要在農業領域做出一番大事業。2005年,從沈陽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以后,經過幾番面試來到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工作。隨著工作的開展,李云龍有幸加入到蕎麥加工資深專家陜方老師團隊,跟隨陜方老師圍繞蕎麥研究加工技術深入研究。蕎麥加工研發的工作經歷不僅讓李云龍更加堅定了造福家鄉的信念,同時也讓他找到了事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了通過發展蕎麥加工、推動功能農業建設來帶動家鄉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
2015年,陜方老師從產業技術體系蕎麥食品加工崗位專家位置上光榮退休,農業部對崗位負責人進行調整,作為團隊骨干的李云龍因在多年研究工作中的出色表現,通過單位推薦、體系執行專家組評議和農業部主管部分考察,最終順利被選聘為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蕎麥食品加工崗的崗位專家。從一名技術骨干成長為崗位專家,李云龍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如何轉換角色和思想,由一名團隊骨干轉變為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繼續前行,這既是對他本人提出的考驗,也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但帶團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略顯年輕的李云龍很快就遇到了困難,他發現,團隊中50%的同事都比自己年長,而且有時也會有質疑聲,“這么年輕是否有能力來帶好這個團隊?”李云龍告訴記者:“時間是最好的證明,這是一個團隊之間彼此磨合、彼此認可的過程。”在管理上,李云龍做了大膽的嘗試和調整,從以往的單打獨斗到現如今明確的分工合作,從之前的被動研究到現在的主動布局,整個團隊明確了發展方向,建立了優勢研發平臺,并按照研究方向被分成了2~3個科研小組,互相協作,互相促進,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科研轉化 推動發展
經過多年的研究,2011年,李云龍及其團隊研發出一種提高雜糧功效的加工方法。這項技術在傳統雜糧發芽技術的基礎上,創新出了“醇脅迫”工藝技術,解決了籽粒大小萌發不整齊的問題,形成了一種新型生物轉化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調動雜糧內源酶活性,同時提高雜糧籽粒物料中天然存在的一些特殊功能活性成分,能夠為加工雜糧功能食品提供更好的高活性預處理原料。
“產品的研發需要研究人員付出大量的心血,企業在尋求合作的時候,通常都認為研發一個產品很容易,但是企業有時所說的產品只是個產物,要想成為產品并不是用同一個設備換一個原料就可以,而必須是在企業對目標產物有明確要求的前提下,研究人員對原料的加工特性進行研究,篩選出滿足條件的專用原料,然后在設備和工藝流程合理優化的基礎上進行生產制造,并且產品完成以后要做功效評價,了解具有什么功能,最后再為產品建立一個標準,只有按照這個標準,質量才能得到保證。”針對市場上苦蕎酒中未含有苦蕎黃酮類功能成分這一問題,李云龍通過對苦蕎酒生產工藝進行跟蹤分析,發現受蒸餾工藝的限制,苦蕎發酵物料中的黃酮類功能成分主要留存在酒糟中,而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李云龍帶領團隊利用提取黃酮技術提取苦蕎酒糟黃酮,通過純化、強化等生產工藝,將苦蕎酒糟黃酮精提物賦予到苦蕎酒產品中,創制了一套抗氧化苦蕎酒yvA7TuXSMOSZT6OeCSmYFg==的生產技術。這項技術于2010年12月15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于2012年在山西省廣靈縣壺泉釀酒廠推廣轉化,到2015年該系列產品占到該公司產品的80%以上,由于企業效益顯著,該技術被授予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三等獎。
成功絕非偶然。多年來,李云龍帶領團隊成員,通過以蕎麥功效成分為靶標,利用食品科學、生物學和化學多學科技術手段,揭示了蕎麥中活性成分預防慢性疾病的作用機理、劑量與功效之間的量效關系。從多角度闡釋了蕎麥降血糖、降血壓作用機理,為蕎麥生產、加工及居民預防慢性病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聚焦于大、高、低,以加工業為核心,圍繞蕎麥產業發展進行綜合布局。”這是李云龍團隊一直銘記的準則。大是大眾化,研究要向大眾化方向發展,通過一些基礎研究來擴大產品的發展規模、節能降耗、綠色發展等。高是高附加值,山西特色農產品發展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附加值產品比較少,提高附加值,才能使企業看到效益。而低主要針對的是現代生活中的“三高”問題,通過合理膳食和功能性食品補充起到降“三高”的作用。
針對蕎麥加工中存在的專用品種缺失、深加工產品技術研發滯后、高價值化產品匱乏、加工專用裝備適配性差等問題,李云龍審時度勢,依托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蕎麥加工崗崗位建設,更好地解決制約中國蕎麥加工的共性問題、瓶頸問題。談及以后的發展,李云龍這樣對記者說:“以市場‘倒逼’為根本,圍繞市場做研究,市場需求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在過去國家提倡以育種為核心,當時人們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溫飽,育種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產量。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溫飽得到了解決,怎么吃得好,怎么吃得健康成為了現代人考慮的問題。現在市場以加工業為核心,以育種和栽培為幫扶,加工需要什么品種,育種和栽培就朝目標去研究,這是大的方向的轉變。”
12年的研究生涯,李云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先后多次主持省部級等各類課題6項,獲得授權專利9項,鑒定成果10項,同時也為山西省制定地方蕎麥標準2項。榮譽是激勵,也是動力,更是一生的責任。李云龍表示,他將以今天的榮譽為起點,帶領團隊研發特色化、多元化的加工技術,推進加工技術升級,提高蕎麥大眾化、高價值食品的產業化和效益水平,為中國蕎麥產業快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