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關于學科融合的話題已是教育界關注和談論的熱點,也是眾多教育人和學科教師不斷嘗試和探索的課題;但從現實的實踐和認識上看,教師對學科融合還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頗甚至誤區,致使學科融合教育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試從學科融合的內在要求及價值訴求入手,談談對學科融合的認識和思考。
一、學科融合的內在品質和要求
學科融合是多門學科的參與和介入,但不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從教育的目的和價值訴求來看,學科融合旨在通過多門學科資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并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全面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科融合雖是不同學科元素的參與和認知,但卻不是幾門學科的大雜燴,而是有統整,有主次,有多門學科知識的融入,更有主導學科的個性和特質。也就是說,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主導學科(要學習的學科)是認知的對象和目標,其他學科是方法和手段,這些作為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是學習上的資源供給和智力支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好主導學科,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和認知視野。為此,學科融合有內在的規定和要求,必須從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帶來的不利的影響。
(一)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學科點綴,而要切實發揮不同學科資源的效能和作用
比如教學“認識地球表面”時,有的老師用古詩詞對地貌作直接描述,諸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些古詩詞的應用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文學的審美情趣的確有很大幫助;但對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況能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就很難說了。
(二)學科融合不能喧賓奪主,而在于增進目標學習的有效性
比如教學“折形狀”時,本身是通過折不同的形狀來測試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師卻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導學生折各種形狀和如何折出不同形狀上來,以表明這節科學課上引導學生應用了技術和工程學方面的知識。殊不知,這樣的跨學科教學卻偏離了教學的初衷和主題,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三)學科融合是一種自然的介入和參與,不是有意為之和牽強
比如教學《力在哪里》一課,其主旨在于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力的存在,并能夠找到力的作用點、大小和方向;但為了能將工程學和美學方面的知識應用到科學課上,有的老師花了很大功夫引導學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墻”或“碉堡”,讓學生以紙球為子彈向這些漂亮的“建筑物”發射,比較誰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顯然,這些活動(包括建筑設計和牢固程度的比較)與本課研究的“力在哪里”沒有任何聯系,只是為了“顯擺”美學和建筑學等學科融合而有意為之,讓人忍俊不禁。
二、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教學上,學科融合有著特別的價值和意義,這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融合是學習認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學生學習和探究而言,沒有哪一項認知活動是單靠一門學科知識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完成一項學習和認知活動,需要多門類知識的參與,即便再簡單的認知活動,單靠一門純粹的學科知識也是很難解決的;否則,這種認知多是片面的、淺薄的,無法走向豐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時,首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諸如用手寫字、用筷子夾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無處不在。這種“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識”,對于不具備“摩擦力”生活常識的孩子來說,是無法弄明白什么是摩擦力的。接下來,“研究摩擦力大小”問題時,需要反復的數據預設和數據統計,這就用到了數學和統計學,對一組組統計出來的數據進行規律性總結時,就需要有較好的語文知識(概括與表達)。最后,當研究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時,就要用到物理學知識,當探討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少摩擦力時,就要用到哲學上的辯證法。因此,學習和認知的過程是一個多門學科知識積極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習者主動調度和發揮綜合知識技能的過程,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
(二)學科融合是學科教學的品質訴求
綜觀當下每一門學科,它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或者說,每一門學科,都蘊含著其他學科的潛質,并在自身學科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我們學習的任何一門學科,只要用心去閱讀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學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學科門類知識的介入和參與。如果一門學科是一幅畫,那么,它自身的學科內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學科就是調色或輔色。缺少了調色和輔色,一幅畫就失去了應有的情趣和韻味,也少了應有的靈動和張力。比如“研究橋梁”一課,文中給出不同的研究橋的方式,與之相應的就是不同領域知識的介入和應用。如果“欣賞橋”,就是一種藝術上的審美,要用到美學知識;如果“建橋”,就是應用材料進行結構的設計和搭建,要用到測繪知識、造型知識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的建筑學知識;如果“寫橋”,就要對橋進行細致準確的描述,要用到語文知識;如果“測量橋”,就要對橋體的各個部分及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進行測算,這就用到數學知識。
可以說,研究一個問題,認識一種事物,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們的認識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們的學科課程在編寫上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并能夠突破學科界限進行多視角地思考和研究問題,善于利用多門類學科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是學科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品質。
(三)學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種開放不只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接納、交流與合作,更在于行業與行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達成高度的溝通與融合。從當前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看,不同行業之間的壁壘已經被打破,不同行業已經不斷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發展態勢。這就要求人才的培養要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文理科知識的融合,堅持感性與理性、人文與科學并重,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文理分開、人格單一、思維固化的現象,切實培養文理兼通、身心兩健、素質全面的綜合性人才。二是創新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一門課程,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是實施學科融合教學的關鍵。其實,在某程度上,創新思維或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是應用不同學科知識和不同學科思維進行學習和認知,這對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統整性都是極為有利的。
三、學科融合的實踐和思考
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可有可無的學科點綴,更不是多門類學科知識的雜融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學需要進行的有效鏈接,具有內在的規定和要求。
(一)學科融合要有效解決問題
在教學上,學科融合的目的和價值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上,也就是說,學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決問題。一切學科融合都是為解決問題服務,這是學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老師為了突出和體現自己的學科融合思想,便會多方嫁接其他學科知識,不論有無需要,也不計與研究問題的關聯性有多大,只想著多多益善,到頭來不光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更是讓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如教學“沉浮的秘密”時,有的老師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歷史)、“泰坦尼克號”沉船電影(文學)、游泳時的沉浮現象(常識)、潛水艇的應用(工學),這些都體現了老師的學科融合教學。遺憾的是,老師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引導學生感知沉浮現象上,并未引發學生對沉浮秘密的探究。這些所謂的沉浮現象只是在“沉浮秘密”的外圍上打轉轉,沒能引發學生走進問題本質的探究。相反,如能以“泰坦尼克號”為導引,在組織學生模擬船的浮沉時轉入對船的排水多少與船和水的比重的相關性研究,便使學科融合有了明確的問題指向。
(二)學科融合要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展開
每一課教學,都有明確的目標。教學上的每個環節以及每個知識板塊的處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標,在目標引領下,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路線,任何探究活動都必須沿著這條路線行進。由此可見,學科融合不是諸多學科簡單無序或不疼不癢地粘連和介入,而是經過篩選具有目標導向的有價值的參與。
高明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會以教學目標為統領,將眾多參與進來的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使這些學科知識形成合力直奔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教學“光”一課,主要目標是了解和認識光的性質。為了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也為了應用不同學科知識深化對光的認識,教學時教者可以以光纜技術的應用印證光的速度(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奪目”來感受光的能量(語文),可以以中國兩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來認識光的直線傳播(歷史),可以以“五彩繽紛”或“五光十色”來了解光的色散現象(語文),可以以“時間最少原理”來識別“光不是沿著最短路徑而是沿著費時最少的路徑行進”(數學)。這種指向核心目標的學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們教學的努力方向。
(三)學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學科界限
學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學科界限,這在教學中就是分不出知識的來源,只是需要時信手拈來,一切知識都來得悄無聲息、不留痕跡,但又恰到好處,發揮出各自獨特的功能和效應。有道是“學科痕跡是一種匠氣的表現。”當下對學業優異者的定義是:“學習知識沒有明顯的學科界限,應用知識不在意知識的來源,解決問題便是創新知識應用,并在嘗試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認識。”作為教師,若要模糊學生的學科界限,必須自己先要具備模糊學科的素質,并在教學中自如粘貼,巧妙融入。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強化平時的訓練和積累。不光要多多涉獵不同門類的學科知識,學習和積蓄不同學科的思維和能力,更要在認知事物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科融合的嘗試和探索,自覺地應用不同門類的學科知識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學科融合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歷史上有很多領域的學者和專家都在學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每次授課時,總能以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詮釋一個科學問題(文學);愛因斯坦在提到他的非常深奧的相對論時,總是情不自禁地以音樂的唯美和詩一般的想象進行一番風趣的描述;達·芬奇更是善于用各門類知識異常精辟地透視他的藝術作品……這些都是當下教師可以汲取的典范。
學科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新時期教師的必備素質和教學的努力方向。唯有堅持學科融合,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突破,并實現新的生長和跨越;也唯有這種教學,才能真正拓寬學生學習的路徑,并培養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