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前后,赫伯特·威爾斯發表了《時間機器》,自那以后,“時間”一直是科幻創作的重要母題之一。1912年,阿瑟·柯南道爾發表了《失落的世界》,在科幻小說中大規模引入史前生物。他們兩人實際上代表了“時間”這一母題的兩個創作方向:面向未來,以及回顧過去。
未來無法預料,因此科幻作家們盡可以揮灑自己的想象力。但談到“過去”,就應該指出:人類歷史意義的過去、地質歷史意義的過去和天文歷史意義的過去,三者所涉及的時間尺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人類歷史以世紀或千年為單位,地質歷史以百萬年為單位,天文歷史則常涉及十億年以上的時間變化。
《侏羅紀公園》等一系列小說、電影向人們展示了遠古的風光,侏羅紀距今約一億五千萬年,按人類的觀點看,這已經是久遠得無法想象的過去了。不過,在地質年表上,恐龍生活的時代與人類生活的時代非常接近,爬行類和哺乳類簡直就是前后腳誕生的兄弟倆。
那么再往前呢?干脆跳過二疊紀、三疊紀,直接到寒武紀。該夠遠了吧?
寒武紀因為著名的“生命大爆發”而為人們所熟知,以致許多人認為地球有生命是從這時開始。實際上,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得很早,只是在漫長的地質時間中一直處于沉寂狀態,直至寒武紀才開始突然繁盛、多樣化,自此生生不息。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所以,地質紀年中最大的單位就是“宙”,以寒武紀為界,之后的地質歷史歸入“顯生宙”,因為生命的重要性已經無法忽略;之前的地質歷史則歸入“隱生宙”,因為那時候生命一直以原始狀態蟄伏在海洋中。后來,隨著地質學的發展,“隱生宙”這一名詞逐漸棄而不用,這段歷史被進一步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個時代,統稱為“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占據了地球歷史的88%以上。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比例,只需要地球年齡10%左右的時間,就足以讓寒武紀淤泥里的蟲子進化成掌握核裂變技術的人類。那么之前的漫長歲月里,地球上發生了什么?
學界普遍認為地球年齡在45.5億年左右。然而,比較尷尬的是,這一數字的證據并不是在地球上找到的。20世紀30年代,美國地球化學家克萊爾·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使用同位素定年方法,對鐵隕石、石隕石樣本進行測定,得出其年齡約為45億年。(順帶一提,帕特森曾與美國石油財團斗爭數十年,終于促使美國政府頒布禁鉛令,此后企業只能生產無鉛汽油,挽救了幾代人的健康,歷程堪稱傳奇。)這里面其實包含了一個深刻的假設:太陽系中所有物質大致于同一時間形成,因此隕石年齡可以代表地球年齡。后來美蘇科學家又對月巖樣本進行分析,得出月球年齡也在45億年左右,于是大家逐漸形成了共識:地球的年齡也該是這個數值。
目前在地球上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巖石位于加拿大和格陵蘭島,其年齡在38~41億年,在此之前的時代稱為“冥古宙”,是地質學上真正的黑暗時代。“冥古宙”沒有留下可靠的巖石記錄,因為那一時期的巖石都已經隨著地殼的循環、再生而被徹底破壞,只余少量古老的鋯石礦物,分布在西澳大利亞、中國的鞍山和西藏等地區。
“冥古宙”持續約5億年,在科幻作家眼里,這段地質空白期大概是最適合想象力馳騁的地方了,若是以冥古宙為背景寫科幻小說,盡可以放開了手折騰地球,隨意制造各種災難,反正地質活動會抹掉一切痕跡,不必擔心影響到后世的歷史進程。此外,如果“冥古宙”曾存在過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想要給人類留下信息的話,最好的方式不是建紀念碑、不是錄唱片,也不是像《三體》那樣,把字刻在石頭上,而是應該在鋯石上面下功夫。
鋯石是種很神奇的礦物。凡是踏入地質科研圈的人,鮮少有沒被這玩意兒折騰過的。它的晶格結構能輕易鎖住鈾原子,但排斥鈾的衰變產物鉛原子,因此地質學家們使用鈾-鉛同位素方法定年時,最喜歡的靶礦物就是鋯石。
另外,鋯石物理化學性質都十分穩定,不易熔融、不易風化,不怕高溫、不怕高壓,說白了,它簡直是地表第一皮實的存在,這也是“冥古宙”遺留的物質幾乎只剩鋯石的原因。鋯石在結晶的時候,偶爾還會把一些“外來物”包進去,術語稱之為包裹體,這些包裹體就像琥珀中的昆蟲,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通過對鋯石中氧同位素的研究,地質學家們推測出海洋在約40億年前就已經形成。假若真有一個想給未來寫信的“冥古宙”文明,他們只需把含有各種包裹體的鋯石撒遍全球,等著人類去撿。人類用同位素測年就可以知道寫信的時間,鋯石中的氣相包裹體可以告訴我們當時大氣的成分,液相包裹體可以告訴我們當時海洋的成分,固相包裹體可以告訴我們當時地殼的成分—— 一個“冥古宙”時期的地球已經呼之欲出了。而要用鋯石傳遞知識,似乎也并非不可能?;蛘呷祟愒陔x開地球之前,也會用鋯石給下一代智慧種族留一封書信?
“冥古宙”結束后,在距今約38億年的“太古宙”,最早的生命誕生了。值得一提的是,“月球災難”也發生在這前后。我們現在知道,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密度遠遠超過正面,20世紀70年代,一些科學家將水星、金星、火星、月球的隕石坑聯系起來,結合歷次“阿波羅計劃”采得的月球隕石標本,認為在距今38億年左右曾有一場大規模的隕石轟擊事件光臨太陽系,給上述星球留下了如今的滿目瘡痍。
這次事件就是所謂的“月球災難”,又稱月球晚期重轟擊。但這一假說有個明顯的瑕疵:為何地球上的隕石坑密度遠遠小于其他幾個星球?一種說法是,月球替地球擋了子彈,由于潮汐鎖定,月球始終面向地球,于是隕石全都不客氣地招呼在了月球“屁股”上,導致月球背面形成大片隕石坑。當然,這種說法仍不能令人滿意:難道隕石都只從月球軌道面的方向來襲嗎?怎么能恰好全被月球攔下?
但科幻小說家顯然不必理會這么多,光是這場災難可能存在,就已經令人遐想了。隕石雨從哪里來?天文學界給出的解釋干巴巴的沒有想象力:它們是太陽系早期星云物質冷卻后形成的殘渣??扇羰请E石雨來自太陽系之外呢?是誰發射了它們?為何指向這個平凡的星系?又為什么偏偏讓地球逃過被糊成滿臉麻子的命運?再加上現知最早的生命出現在“太古宙”——莫非生命也是跟著隕石一起抵達太陽系的嗎?
經歷了“冥古宙”“太古宙”,海洋有了,地殼穩定了,生命也已經誕生,進化的樂章似乎馬上就要在地球上奏響。但是且慢,進入“元古宙”之后,生命將迎來一輪極其嚴峻的考驗:“雪球地球”。
這個詞兒用中文念出來非常奇怪,它直譯自英文Snowball Earth,筆者曾花不少時間找尋有沒有更好的翻譯方法,但沒能找到。1987年,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約瑟夫·柯世韋因克(Joseph. L. Kirschvink)等人通過研究產于澳大利亞的一組粉砂巖,證實了新元古代(“元古宙”的最后一個時期)冰川曾到達熱帶的海平面,1992年,柯世韋因克教授首次使用“雪球地球”一詞,它指的是地球歷史上可能存在過的極端大冰期,其間冰川甚至能夠抵達赤道地區的海平面——不難想象,那時冰蓋一定覆蓋了全球,從兩極至赤道,一片白茫茫大地,地球就是一個雪球。后來哈佛大學教授保羅·霍夫曼(Paul F. Hoffman)的研究也指出,地表海洋生物產率曾有數百萬年的中斷,這一事件可用“雪球地球”來解釋。
我們可以從《后天》《雪國列車》等科幻電影中領略冰川期氣候有多么可怖,但跟“雪球地球”比起來,《后天》式的災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兩部電影結尾至少都給人類以希望,讓人類看到地球生態能夠復蘇——可“雪球地球”時代,幾乎看不到這種希望。新元古代時全球陸地拼合成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大陸板塊基本都集中在中低緯度。這導致亞熱帶地區對陽光的反射率極大提高,云層對氣候的調節能力下降;高、中緯度形成的冰川使海平面降低,露出更多陸地,進一步增加反射率,陸地上再形成更多反光能力極強的冰川……這是一個無解的正循環,冰川越多地球對陽光反射率越高,對陽光反射率越高氣溫越低,氣溫越低冰川越多,很快,“雪球地球”就形成了。
如電影《后天》所言,對全球氣候影響最大的力量,是太陽。當太陽的能量都被反射進宇宙,地球上根本看不到任何能打破這一循環的希望。那時幾乎可以看到生命必然的悲慘結局:海洋全部封凍,只有低級的嗜熱菌和嗜酸菌能在海底黑煙囪附近茍延殘喘,靠著含硫熱液維持生命,即便能進化,也只能進化出一群沒有眼睛的海蝦。就在這種情形下,海洋生物產率中斷了數百萬年,生命極可能就此夭折。
那么“雪球地球”是怎樣結束的?一個主流觀點是,地殼活動救了生物圈一命。火山噴發、板塊移動釋放出巨量溫室氣體,同時將地球內部熱能帶到地表,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之后,地球終于開始融化。幸好我們的行星還有一顆熾熱的內核,而不像火星那樣死寂,否則今天地球看起來會與木衛二很相似,不會有人類,更不會有這篇對“前寒武紀”大發議論的文字。
再之后呢?走過一片空白的“冥古宙”、謎團重重的“太古宙”、冰天雪地的“元古宙”,歷史終于叩響了顯生宙第一個時代——“寒武紀”的大門,我們熟悉的一切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回頭望去,地球近九分之八的歷史都湮沒在黑暗之中,仍等待著人們去發掘、書寫。相比已經被前人反復描摹過的古生代、中生代,也許那里會是科幻作家的下一個取景地。
《不存在日報》是一個關注未來與科技的媒體,為你提供來自不同宇宙和時間線的新聞或故事。有的可能來自你所處的時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緊我們。因為,我們的指導單位是:未來事務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