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雪媛 E-mail: chenxueyuan@sfw-cd.com
盼望著,終于做到9月刊了,which means可以和夏天說拜拜了!敢問諸位,難道在夏天悶熱的夜晚不會哼唱著披頭士的“It's been a hard day's night, I should be sleeping like a log”入睡么?
9月到了,還意味著世界科幻大會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雜志社的每一位小伙伴都在為這十年一次的盛大聚會而忙碌著(“幻星”除外),恨不得化身為哪吒,腳踩風火輪,將工作效率再提高一倍!
希望大家能夠在兩個月之后看見我們努力的成果并為我們點贊!
巴塞羅那時間7月10日,西班牙語版《三體Ⅰ》獲凱文獎2016年度最佳國際科幻小說獎!頒獎典禮于西班牙唯一的科幻奇幻文學節Celsius Festival上舉行。西班牙語版《三體》三部曲的責任編輯代表大劉前往文學節舉辦地阿維萊斯領獎。
凱文獎是西語幻想文學第二大獎項,僅次于伊格諾特斯獎(類似于西班牙世界的“雨果獎”)。Celsius Festival則是西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奇幻文學節。
Q @Idun愛數學:
看了7月刊里彭超的《死亡之森》,超好看的一個故事,非常喜歡!不過想請教一下作者彭超大大:能講講這篇小說的結尾是什么意思嗎?呼救信號究竟來自于誰啊?在下有些迷糊。謝謝解答啦!
A @彭超:
你好!我是《死亡之森》的作者兼客服彭超。
關于結尾,需要提一下隱藏背景:
一、地下世界有大量非法移民,維蘇政府心知肚明,為了避免造成社會混亂,影響到地上世界的秩序,維蘇政府需要某種框架來束縛這些非法移民,而名為丹扎勒的宗教就是這樣的框架——所以我的設想是:政府有介入其中;
二、關于生物計算機技術。因為法律和科學倫理,這種技術無法在上面的世界中發展;而云圖大數據如同要溫和許多的“保護傘公司”,所以,為了發展和成熟掌握這種技術,云圖大數據有介入其中。
以上兩點是造成B級區的復雜成因。之所以沒有在小說中說明,一來是我可以高大上地聲稱這是冰山原理,但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提這背景,整個故事的人物動機和邏輯并不存在明顯的bug,但如果提到了這種復雜的社會背景,那么整個故事必定超重。
所以到最后,“我”其實是被云圖大數據軟禁。至于結尾處的呼救信號來自于誰,合理的解釋是圖遜——但老實說,我沒有深入想象下去。對我而言,如果整個小說是一棟房子的話,那么最后的懸念就是一扇窗戶,引入一束光——至于光來自哪里,這已經不是我需要回答的問題了。
大家還記得今年第3期“回聲”里一位幻迷為大家帶來的科幻橡皮章嗎?本期“回聲”又帶來了另一位幻迷的才藝:科幻+手賬。
手賬嘛,相信大家肯定見過不少:記錄日常生活的,記錄美食的,出門游玩時做旅行日志的……但是當手賬和科幻結合在一起時,唔,至少本雪還是第一次瞧見。微博上的@五二味er 就為大家帶來了科幻手賬——刊登在2016年第2期《科幻世界·譯文版》上查麗·恩·霍姆博格的《紙魔法》,“雖然我已經忘了千紙鶴是怎么折的了,但是還能畫一畫!”
希望更多有才藝的小伙伴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能,把它們都po出來吧!
現在每當大家對著流星許愿時,可曾知道,從公元前開始,人類就在用繪畫記錄流星和彗星,那個時候的人類視流星為神跡或兇兆,因此產生出崇拜或者恐懼。比如這幅創作于11世紀的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也叫巴約掛毯,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后過程,是一幅長七十米、寬半米的巨大作品),就記錄了哈雷彗星在哈羅德二世加冕時經過地球的場景,掛毯中的人們看見彗星后驚恐萬分。
關于流星和彗星,這里要著重介紹一本書:The Book of Miracles。說是書,其實它更像一套畫片集,成稿時間大約在1552年,記錄了16世紀德意志地區各種當時不能解釋的現象或者傳說,均歸類為神跡,其中關于流星和彗星的記載就有不少。
這本畫片集的畫風在寫實的同時,居然還有一絲詭異感,cult風格十足。想要一探究竟的小伙伴們不妨入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