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市場驅動型創新兩條腿走路。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對創新之于發展的最新定位。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創新驅動發展是跨越關口的核心戰略。
創新型國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市場、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從各國創新經驗來看,主要有政府主導型和市場驅動型兩種形式。
政府主導型創新,突出政府自上而下實施有組織的創新計劃,主要用以彌補市場難以發揮效力的創新領域,比如國防科技、基礎科學等。市場驅動型創新,則主要是市場主體自下而上直接面對市場需求實施創新。
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政府主導型創新和市場驅動型創新都發揮了不可偏廢的重要作用。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催生了一大批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重大成果。再如為數眾多的高新區、經開區等,因投資審批程序簡化、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等措施,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工商聯的統計數據,我國專利申請量的61%依靠民營企業來完成,85%的新產品、65%的發明專利是民營企業創造的。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市場驅動型創新各有優勢。市場驅動型創新固然有機制靈活、決策迅速、貼近市場、反應迅捷等特點,但基于市場和資本的盲目性,往往造成創新資源的重復浪費,有時缺乏對基礎性創新、引領性原創的熱情,難以解決外部性問題。比如,在當下創新氣質十足的共享單車行業,企業比較在意用戶數據的收集和挖掘,各家企業都重視通過手機定位技術解決“車找人”等問題,但是,如何化解共享單車對城市管理、非單車的市民出行的不利影響,表現出來的主動性不夠。
同時,政府及相關機構在創新中的地位和角色,從直接的創新主體更多向管理、引導方面轉變,并作為制度創新的提供者,已經成為共識。而這并非意味著政府的身影要從創新領域退出。同時,利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與時俱進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官方創新機構與市場主體的邊界。
與之相應,國家創新資源的使用要提高效率,進一步明確國家創新資源的使用方向、集中解決重大發展問題。
對標十九大的相關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包括應用基礎研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政府尤其是財政科技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大。而一般技術創新,則需讓企業唱主角,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