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杰
在產業新城PPP模式下,把政府的非行政功能承接下來,去做具體的建設運營。
2002年,華夏幸福與河北固安縣政府合作,以PPP市場化機制建設運營產業新城,實現了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到現代化工業縣的華麗蛻變。
近年來,華夏幸福攜“固安模式”布局全國、多地復制,其“朋友圈”不斷擴大。華夏幸福產業新城PPP模式到底有何特點?《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日前專訪了華夏幸福執行總裁吳中兵。
《財經國家周刊》:要想把PPP項目做好需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力,你們是如何與地方政府協調合作的?
吳中兵:確實,民營企業參與PPP有諸多困難。我們做產業新城,涉及到與政府規劃、綱要的協調和銜接。我認為,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動態的、不斷達成共識的過程。
比如,在規劃設計階段,我們給地方政府提供戰略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每個地方產業發展環境、歷史階段和產業基礎不太一樣,我們會根據不同的特征和基礎情況設計不同的方案。通常在初期、在概念性的規劃時,政府會考慮有哪些過去的規劃是可以接著用的,有哪些是與我們的規劃不太一致的。當雙方看法不一樣時,大家就要一起來探討,有可能是他們需要改,有可能是我們需要改。
每個地方的產業新城都有不同的發展定位,政府有政府的考慮,企業有企業的謀劃。一般來說,我們提供的方案是給政府做加法的,根據政府提供的要素,我們提供多個選項,我們有我們的專業性,通常只要說清楚了,方案基本上都能得到政府的認可。這樣雙方在一個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以經過政府批準的規劃,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財經國家周刊》:可否概括說明一下華夏幸福產業新城PPP模式的特點?
吳中兵:第一,華夏幸福做產業新城有明晰、精確的定位。我們主要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尤其立足于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運營提供綜合性一攬子解決方案。
第二,我們有一個清晰的業務核心,這個核心就是運營,尤其是對產業發展的運營。我們認為,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和動力之源,華夏幸福聚焦新興產業,配備了有4600多人的產業研究和招商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全球技術-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創新發展戰略,建立了一系列的產業發展網絡,不斷推動創新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產生。
第三,更加注重產城融合,規避以往發展模式中“有產無城”或者“有城無產”的問題。我們堅持“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系統化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培育產業,支持城市配套,讓老百姓有一個美好的宜居宜業的城市,打造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產業新城。
第四,我們更加注重合作共贏。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在既往是政府的責任,在產業新城PPP模式下,我們把政府的非行政功能承接下來,去做具體的建設運營。我們接受比一般的PPP更加嚴格的考核機制,除了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可承受能力評價之外,我們只有確實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財政增量之后,才作為支付的前提條件,確保了華夏幸福和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