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一個甲子并不算長,風華正茂的中國心胸醫學,正在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創新精神與執著努力。
這家醫院所走過的歷程,正是中國心胸醫學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衛生水平快速提高、醫療技術從追趕發達國家到進入世界一流陣營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更迭有自己的哲學思考。按照天干地支的紀年方式,一個甲子是60年,于中國人而言是重要的時間節點,是一個值得隆重紀念的時刻。一甲子,既是一個紀年周期的結束,又是新時代的開始。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市胸科醫院,今年正逢60周年。這是新中國第一家以診治心胸疾病為主的專科醫院 ,幾代胸科人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 ,創造了無數個國內乃至世界胸科醫學領域的“第一 ”,為新中國心胸學科發展史做出杰出貢獻 ,成為我國心胸醫學專業人才的發源地。
站在一甲子的分界線上回望,這家醫院所走過的歷程,正是中國心胸醫學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衛生水平快速提高、醫療技術從追趕發達國家到進入世界一流陣營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過去的60年,也是中國疾病譜發生巨大變化的60年。中國從肺結核大國,到現在成為肺部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中國人從大量存在營養不良到如今生活方式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越來越多。面對變化,中國的醫療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從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出發,在實踐中建立起適合中國患者的醫療理念和診療方式。60年來,中國的醫生們在心胸醫學專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用不懈的鉆研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開創了中國人自己的心胸醫學學科特色。
胸科醫院院長潘常青認為,未來,胸科醫院要成為一家一流醫院,從臨床型醫院轉向臨床與科研并重的醫院,以科研促進臨床醫療服務的提升,滿足患者對醫療更高的需求。胸科醫院將繼續弘揚品牌優勢,以世界為舞臺,打造精品的專科醫院,擴大在世界同行和國外患者中的影響力。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胸科醫療,將有能力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心胸醫學到底有多強?未來,中國心胸醫學將怎樣滿足患者對醫療更高、更加多元的需求?透過上海市胸科醫院一甲子的故事,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高起點上建立,中國首家胸科專科醫院
外地游客印象中的上海,淮海路一定是不可錯過的去處;而在心胸疾病患者的口碑中,坐落在淮海西路上的上海市胸科醫院,同樣是不得不提的一家醫院。每天,到上海市胸科醫院就診的數千名患者中,60%來自外地,他們帶著自己的病歷、檢查報告,到這里尋求更精準的診斷和更好的治療。
信任,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市胸科醫院,還有自己的“史前史”。
和上海幾家百年老院一樣,上海市胸科醫院的前身,與上世紀初上海的教會醫院有關,當時的西方醫生將現代醫學帶進中國,完成了現代醫學跨入中國的第一步。
上海市胸科醫院在1957年前曾經歷過四個階段,從1888年開始,使用過四個名字,分別是同仁醫院附屬婦孺醫療所、廣仁醫院、宏仁醫院、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宏仁醫院。
到了1956年,當時的上海市衛生局有了建立一家胸科專科醫院的設想,當年,由醫學大家顧愷時起草的“上海市立胸部外科醫院 ”計劃得到上海市衛生局的積極支持。在上海市衛生局與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第二醫學院的通力合作 ,以及以顧愷時為主的籌建者們的辛勤努力之下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 ,上海市胸科醫院于 1957年11月2日正式宣告成立。上海市胸科醫院建立時設立在原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宏仁醫院的舊址 (北京西路 361號),首任院長為黃家駟 ,副院長蘭錫純、顧愷時。
建院初期 ,胸科醫院設有胸外科 (含心外科)、心臟內科、肺內科、麻醉科、放射科 ,及細菌、生化、病理、肺功能、生理、心電圖等 6個實驗室 ;設有 7個病室 ,222張床位 ;醫院有職工 364人。與今天醫院的規模相比,初創時的上海市胸科醫院不算大,但卻因為匯集了黃家駟、蘭錫純、顧愷時、吳紹青、徐昌文、黃銘新、吳玨、丁果等一大批知名的醫學專家而名聲大震,石美鑫、王一山、馮卓榮、王敏生、葉椿秀、孫大金、朱洪生、鄭道聲、徐濟民等都曾在醫院工作過。
1983年,在“全國心臟血管外科學術”交流會上, 顧愷時與黃家駟、吳英愷、蘭錫純等被譽為我國胸心外科四大先驅和奠基人;其中顧愷時、黃家駟、蘭錫純三位是上海市胸科醫院首任領航人,可見胸科醫院的人才起點和學術起點之高。
我國著名的胸心外科專家顧愷時,可謂一代名流,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除了醫學上卓越的成就,他還是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成員、上海市政協一屆至七屆委員、上海市勞動模范。
顧愷時1947年赴美國 MayoClinic(梅奧診所)研修外科和胸外科,1948年轉入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進修,是接受過嚴苛醫學訓練的醫學專家。
1956年,顧愷時將自己擁有250張病床的私立南洋醫院無償捐獻給國家,然后與黃家駟、蘭錫純等共同籌建上海市胸科醫院,任上海市胸科醫院副院長兼胸外科副主任;1985年起任上海市胸科醫院名譽院長。
作為我國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顧愷時為中國胸心外科醫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 1951年,他就開展了治療支氣管擴張、肺膿腫的肺葉切除術。1954年,首創以“骨膜外塑膠球填充術”治療雙側空洞型肺結核。1957年,創制無縫塑料纖維人工血管,并成功施行胸主動脈病切除、血管移植術,同年以他為主,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臺鼓泡式人工心肺機。1958年7月鼓泡式人工心肺機首次應用于臨床,為一名患“肺動脈漏斗部狹窄”的 12歲女孩施行體外循環下的心內直視術,獲得成功。同年,他在國內率先施行第一例全肺切除術也獲得成功。1960年,他首創心臟二尖瓣擴張器并成功施行風心左徑二尖瓣交界分離術。1962年,他以國產人工心肺機在體外循環下實施主動脈全弓及動脈瘤切除,以自制的無縫塑料纖維行人工血管移植術。1963年,他開展結腸代食管治療晚期食管癌。
1985年, 顧愷時在“世界心臟直視手術外科學術”會議上獲得特別表彰,為中國的心血管外科贏得了世界榮譽。
與顧愷時一樣,吳善芳、徐昌文、郭德文、黃偶麟、潘治等醫學專家,將自己的才學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初創的胸科醫院,搭建起胸科醫院最初的人才框架,各個學科在這些醫學大家的帶領下,逐步走向成熟。
心胸專科醫生搖籃,引領中國心胸從弱到強
上世紀50年代國內最強的心胸專科大家匯聚上海市胸科醫院,使得胸科醫院獨樹一幟,成為專科高地,人們用“北有阜外,南有胸科”的說法,來肯定上海市胸科醫院在業內的引領地位。
上海市胸科醫院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心胸專科醫生搖籃。由于專業上的優勢,1957年創建當年,胸科醫院就被國家衛生部指定為全國心胸外科進修基地,至今已經舉辦了48期培訓班,共有逾千位心胸專科醫師在這里接受了培訓,如今全國各家醫院的心胸學科帶頭人,大多都有在胸科醫院進修的經歷。
目前醫院正承擔著國家重點學科“心血管病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心血管內科”“胸外科”和“心臟大血管外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等國家級、市級、校局級重點學科和臨床中心的建設。
胸科醫院以雄厚的臨床實力,引領中國心胸學科的發展,在同行眼中,無論是患者門急診量還是手術量、手術質量等體現臨床服務能力的指標,上海市胸科醫院都走在全國同行的前面。
截至2016年,上海市胸科醫院年胸部手術量已突破1萬例,連續多年保持全國胸外科年手術數第一,其中達芬奇機器人胸部手術數近600例,保持全國第一。經過60年的發展,胸科醫院的胸部腫瘤學科群專科特色享譽國內外,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力。學科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最佳醫院 (專科)”全國第二、上海地區第一。
中國胸部疾病診療水平的發展速度,就如中國的經濟增速和社會發展速度一樣,讓世界刮目相看。40年前,肺結核還是威脅中國人生命的一種嚴重疾病,而現在,中國肺結核已經基本得到控制,而肺部腫瘤發生率顯著上升,但肺部腫瘤的治療效果,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來,每年都有海外醫生到胸科醫院進修,學習中國醫生的手術技術和診療經驗,胸科醫院不僅為中國胸科醫學培養了大量人才,如今也開始為世界各地培養優秀的醫生。
在心臟疾病專業領域,胸科醫院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些年,胸科醫院致力于心臟各類疾病的新理念、新技術的倡導,不僅在手術技術上引領行業之先,更是在建立胸痛中心、完善救治流程方面,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面。
胸科醫院的胸痛中心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按國際化標準所建立的胸痛中心,2012年得到美國胸痛中心協會認證,是中國胸痛中心質控中心、首批“中國胸痛中心示范中心”。急性心梗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威脅患者生命的疾病,搶救時間越短,患者生存的希望就越大,搶救時間對后期的康復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胸科醫院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的時間(患者走入醫院急診到患者血管打通的時間),是60分鐘左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最短的救治時間僅為18分鐘。
在胸科醫院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目前全國已建立起279家胸痛中心,為更多患者搭建起一張“救心保障網”。當全國很多醫院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胸痛中心時,上海市胸科醫院的胸痛中心再往前邁進了一步,將急性心梗的救治向前延伸到120急救系統和社區醫療網絡,與社區醫院形成實時互動的“胸科—社區”胸痛中心網絡。有了這樣一個網絡,患者從發病到轉診、搶救的過程,更加暢通,為搶救贏得了更多的時間。通過胸痛中心的社區網絡,患者從踏入社區醫院到初診、診斷、轉診、急救的整個過程,用時可以控制在1個半小時左右,遠快于全國4小時的平均水平。
目前胸科醫院的胸痛中心,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未來,胸痛中心網絡除了“向前”延伸到社區篩查、預警外,還要“向后”延伸到社區隨訪和患者康復。也就是說,完整的胸痛中心網絡,不僅能夠掌握社區中高危人群的信息,及時應對緊急情況,在患者接受搶救和治療后,還能夠進行完整的隨訪,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直至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從僅僅關注治療、手術,到如今建立起預防、篩查、救治、康復的完整醫療服務網絡,上海市胸科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變化,也是中國心胸醫學臨床服務能力快速發展的體現。中國的心胸醫學從業者,用自己的努力,為民眾編織了一張健康之網。
科研驅動創新,做一流的精品醫院
60年來,胸科醫院創造了心胸學科領域的累累碩果:“國產機織滌綸人造血管及滌綸國產心內修補材料”研究和“針刺麻醉下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項目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計劃性擴大肺癌手術適應癥的研究”和“國產滌綸氈替代部分心肌組織的研究”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的研究”榮獲國家發明獎,“應用顯微外科科技技術進行空腸移植修復食管缺損”榮獲國家科委科研成果獎,此外,還有無數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臨床上,胸科醫院也創造了數項心胸學科發展史上的“第一”:我國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機,國內首創塑料無縫人造血管、毛絨型滌綸人造血管,國內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株,世界首例非血緣供體成人單側肺葉移植術,國內首例冠脈搭橋并行心臟瓣膜置換術,國內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肺癌切除術、國內首例達芬奇胸腺瘤根治術……
跨入新時代,中國的心胸醫學,有了新的發展目標。作為中國心胸醫學的領頭羊,上海市胸科醫院也有了自己全新的定位和發展規劃,胸科人清醒地知道,要保持醫院品牌的美譽度和發展后勁,還需要在科研和創新上有更多的成績。
淮海西路上的胸科醫院院區里,一幢高樓即將投入使用,在這幢大樓里,有四層空間用于科研,醫院將最好的資源和最多的心血,投入到了夯實科研基礎上。科研是一家一流醫院發展的動力源泉,作為三甲專科醫院,胸科醫院也將科研創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事實上,中國的醫療機構在臨床科研上本就有著國外醫院無法比擬的優勢——由于中國醫院病人多,為臨床科研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潘常青院長認為,胸科醫院有如此豐富的科研資源,也有勇于創新的優秀傳統,再加上醫院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胸科醫院未來在臨床科研上一定會大有作為。胸科醫院的目標是要成為精品、專科、研究型醫院。“我們醫生的所有科研成果,不僅代表胸科醫院,更代表上海乃至全國的一流水平。”
為了鼓勵醫務人員投身科研,胸科醫院制定了一套支持和鼓勵機制,支持醫務人員將臨床上的發現總結和提升為科研課題,最終再回到臨床,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問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除了建設中心實驗室、生物樣本庫等硬件設施,胸科醫院正在推行“研究型護士”等舉措,為科研人員投入臨床科研創造更好的軟環境。
近幾年,胸科醫院在科研上收獲頗豐,連續兩年獲得科技部重大項目,醫院的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也有了不少轉化成果。
潘常青院長認為,上海市胸科醫院心胸學科的臨床實力和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已經獲得認可,接下來,醫院應該在科研上體現出自己的水平。他希望,在心胸學科領域,中國人能夠拿出自己更多的標準和指南,為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研的發展,首先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國際交流來促進人才的成長。為此,胸科醫院加大了在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上的支持力度,這些年,專業領域內各種會議上,胸科人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
聚焦服務創新,讓醫療更加溫暖
過去的五年,“獲得感”是中國社會的熱詞,人民的獲得感,成為衡量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標準。十九大報告在論述民生時提到: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是民眾獲得感的重要源泉。
醫療,事關民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無論世界潮流如何改變,胸科人堅信,為患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才是一家醫院最重要的職責。什么樣的醫療才能叫“好的醫療”?
好醫療,就是將病人圍著醫生變為醫生圍著病人轉,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MDT),就是最佳體現。這種診療模式關注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將不同學科集中在一起討論患者病情,為患者尋求最恰當的治療方案。事實上,在MDT概念出現之前,胸科醫院幾十年來已經將這一模式貫穿到診療中。副院長范小紅介紹,由于心臟、肺部疾病往往比較復雜和嚴重,多學科聯合討論模式是胸科醫院的傳統,在遇到疑難患者時,包括影像學、病理科、內科、外科的醫生在一起討論,是多年來固定的工作方式。
當然,多學科聯合診療的水平,還要由各個亞學科的水平所決定。為了讓各個亞學科診療能力緊跟世界一流學科發展水平,胸科醫院最近幾年大力促進亞學科的實體化建設,讓年輕的優秀人才承擔起亞學科發展的重任。心血管疾病學的冠心病科、房顫診治中心、心臟急重癥科、心臟起搏器科、結構性心臟病科;胸部腫瘤學的食管外科、縱隔外科、肺移植外科、危重癥呼吸病、介入呼吸病等亞學科,這些年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好醫療,就是切實為患者解決實際難題,聚焦腫瘤化療患者的日間病房,就是如此。胸科醫院有超過30%的患者為腫瘤化療病人,為了提高服務效率,胸科醫院自2006年就在各病區推行了日間模式,在當時大大提升了病房周轉效率。可近年來,患者基數愈加龐大,周轉效率各科不均,為了讓病人得到更適宜服務,胸科醫院再次聚焦患者需求,大刀闊斧進行流程改造和病房改建,為腫瘤化療病人推出了“量身定制”集中化管理的日間病房。此病房運行以來,月度最高收治病人數為1034,平均住院時間從2天降至0.27天,日平均57.1人次,單日最多收治患者82人。此外,精簡高效的運行,也為患者大量節省了醫療費用,平均下降15%。
好醫療,就是創新思維,想患者未想,把服務做在前頭,與日間病房同時啟動的自助入院系統,就是科技與服務的最佳結合。在胸科醫院日間病房外顯眼處,擺放著兩臺自助入院機。化療患者住院時無需再前往醫院的出入院處,只需要在機器上刷醫保卡或就醫磁卡,5分鐘內便可辦好所有流程,機器支持現金、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所有支付方式。而以往,患者需在出入院處排隊幾十分鐘至1個多小時。科技提高服務,不僅顯性體現在患者就醫流程,也體現在醫療服務流程,與日間病房配套推出的還有“醫囑套餐”,醫院在醫生的日間專用醫囑界面中提供了20個“醫囑套餐”,提高醫生工作效率和準確率,讓醫生從部分無效操作時間中解放出來,回歸與患者的診療和溝通中。胸科醫院黨委書記鄭寧說,“評價一家醫院的醫療服務好不好,患者口碑最重要。新時代,胸科醫院要繼續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口碑,為更多患者做好服務。”
將“上海胸科”建設成國際品牌——新時代,上海市胸科醫院有了自己的新目標。一個甲子并不算長,風華正茂的中國心胸醫學,正在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創新精神與執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