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宋瓊芳
患者和國內同行都知道,胸科醫院是一家有著雄厚臨床實力的專科醫院,而現在,醫院希望加強科研實力,從臨床型醫院轉變為研究型醫院。
有著60年歷史的上海市胸科醫院,如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胸部腫瘤、心血管這樣的傳統優勢學科,還是其他已經顯露出發展潛力的學科,都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優勢學科如何做得更精、潛力學科如何做得更好,是所有胸科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患者和國內同行都知道,胸科醫院是一家有著雄厚臨床實力的專科醫院,而現在,醫院希望加強科研實力,從以臨床型醫院為主轉變為研究型醫院。近五年來,胸科醫院在科研上收獲頗豐,共獲得國家級課題47項。其中,以胸科醫院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1項,以子課題形式獲得項目2項,年科研經費近2500萬元,達到歷史新高。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823篇,其中SCI/CSSCI/EI論文389篇。共獲得授權專利11項。
科教興院、人才強院,胸科抓住了兩個至關重要的發展命脈,正在為創建一流專科醫院而不懈努力。
對于以創建亞洲一流臨床科研精品專科為目標的胸科醫院來說,各個重點學科的發展規劃與建設具有戰略意義,將直接影響醫院未來發展之路。為此,胸科醫院的管理者們很早就開始考慮如何將學科做強、做精。胸科人清醒地認識到,對病人而言,專科醫院往往不是首診醫院,只有做到自己的專科技術水平明顯超過別人,做出特色品牌,才能屹立于醫學強林。
在胸科院領導班子看來,學科建設必須高屋建瓴,胸科的每個專科特色、每個單病種都要和全國最好的同類強勢學科去比,比臨床、比科研、比服務、比人才,這樣才能有發展后勁,顯然做強要先做精。亞專科實體化建設,成為胸科醫院大力推進學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
60多年來,胸科醫院已經形成了胸部腫瘤學科群和心血管疾病學科群的鮮明專科特色,醫院站在兩大學科群的高度上,更進一層,瞄準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科或者亞專科,進行進一步挖掘和培育,通過選拔優秀亞專科帶頭人,輔以人才、績效、物資等各方面配套機制,形成良性競爭、錯位發展、凝心聚力、各展所長的亞專科—學科—學科群的三級發展局面。近年來,醫院已經先后在心血管內科創建了冠心病科、房顫中心、心臟起搏器科、心臟急重癥科、結構性心臟病科,在胸外科創建了肺癌外科、食管外科、縱隔外科、肺移植外科,在呼吸內科創建了肺癌、危重癥呼吸病、介入呼吸病亞專科,在心外科創建了小兒心外科、體外循環室等諸多亞專科,選拔和引進了一大批優秀亞專科帶頭人。醫院重新分配設置了相關醫療資源,給予亞專科充分的發展空間,并大力支持亞專科發展各類新型技術,同時,考核指標明確清晰,績效獎懲到位,多渠道、多角度推進亞專科蓬勃快速發展。
僅幾年時間,亞專科實體化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冠心病科大力推進胸痛中心建設,急性心梗病人救治時間明顯少于全市平均水平,最短僅18分鐘。房顫診治中心連續多年保持年射頻消融數亞太第一。食管外科的年手術量一舉躍居上海第二,達芬奇機器人食管手術保持多年全國第一。縱隔外科領跑世界同行,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胸腺腫瘤診斷分型規范制定者,并牽頭國內20家先進單位組建中國胸腺腫瘤研究協作組。肺移植科完成60多例肺移植術,其中再次肺移植2例,患者年齡跨度從34歲到72歲,最長的術后存活時間達8年。介入呼吸病科2017年開展內鏡診療數已超過10000例,數量和質量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率先開展磁導航支氣管鏡引導的早期周圍型肺癌手術前定位和經支氣管消融等呼吸內鏡新技術,診療范圍涵蓋肺部腫瘤、良性肺部疾病等各方面。
對于一家三甲專科醫院來說,人才是決定醫院學科水準最重要的因素,有什么樣的人才決定了學科有什么樣發展的后勁,最終將決定學科建設的高度。近幾年,胸科醫院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院內加大培養力度,院外擴大引進范圍,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好的事業平臺。
在胸科醫院,從新入院的職工到中青年骨干,醫院都為他們量身定制事業發展平臺,醫院用一個一個具體的職業計劃,讓每一名員工人盡其才。胸科醫院制定了一個簡稱為SPES的人才發展計劃。S指的是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 (Specialist)、P是為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才提供的博士后培養 (Postdoctor),E則是指三年目標考核 (Evaluation),S是指新進人員扶持計劃(Support)。SPES是一個四合一的人才培養支持體系,為年輕人提供了從培訓、導師帶教到進修基金的全方位支持,同時也對這些年輕人提出了明確的考核標準,以此鼓勵新進入醫院的年輕人將最寶貴的時間用于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醫院來說,這個政策旨在加快推進醫院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加速提高新進職工的專業技術和科研能力 ,為醫院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優秀的人力保障。至 2017年 6月,已經有20多人被納入SPES培養計劃。
除了新進職工的“SPES”計劃,胸科醫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多聚焦院內中青年骨干,推出分層次分系列的個性化的人才梯隊培養 ,按入選條件分為兩個梯隊 ,即選拔本學科領域中有突出貢獻、臨床技能嫻熟、專業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 ,并具有明確亞專業發展方向的為第一梯隊 ,選拔在本學科領域中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學科骨干為第二梯隊。這兩個梯隊的培養與SPES共同形成了胸科中青年人才培養的整體框架。
這個體系不僅針對醫生、護士等一線醫務工作者,也包含了管理、藥學等專業人才。醫院會為每個梯隊的人才提供三年為一周期的支持,幫助他們實現事業上的進步。比如第一梯隊人才,醫院中堅人才,醫院對他們給予“缺什么補什么”的支持,幫助其成為臨床、科研、教學等齊頭并進的復合優質人才,在事業上取得更多成果。到目前,胸科第一梯隊已經有10人、第二梯隊有17人獲得醫院精準化的人才培養支持。
人才培養體系之外,胸科醫院亞專科實體化建設和名譽主任等機制,也從另一個角度推動了人才的成長。現在,胸科各個亞專科帶頭人都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嶄露頭角,在專業領域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除了培養自己的人才,近幾年,胸科醫院不斷地擴大引進人才范圍,先后引進了檢驗科、麻醉科、病理科、放療科、中西醫結合科、胸外科、心外科、心血管研究室、中心實驗室等科室的學科帶頭人以及職能科室負責人共 24人,培育和引進并舉的人才機制,使醫院人才梯隊結構更加完整。
最近的十多年,醫療技術飛速進步,各種醫療理念和技術可謂日新月異。為了保持胸科醫院的發展優勢,醫院近年來大力鼓勵人才參與國際交流。無論是參加國際會議、舉辦國際會議,還是輸出人才到國外進修,或者吸引外籍醫生來院進行臨床教育項目,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都讓醫生們開闊了眼界,互通了經驗,醫生通過國際交流緊跟醫療發展的最新趨勢,把最新最好的技術盡快應用到臨床中,為病人服務。
作為一個開放的醫療平臺,胸科醫院近年來承辦了多個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5年間,胸科醫院共組織各類學術會議30次,其中國際會議19次,全國會議11次,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十余項,定期舉辦多學科聯合學術交流會。醫院成功承辦2016 AATS(美國胸外科協會) Focus會議,成功承辦2015國際胸腺腫瘤協會(ITMIG)年會,連續主辦十屆上海心房顫動國際論壇,連續主辦八屆上海國際肺癌論壇,連續主辦七屆國際肺癌診治和呼吸內鏡大會,連續主辦兩屆上海胸科機器人手術國際論壇,成功主辦上海市胸科醫院食管外科國際高峰論壇等國際會議,此外還有每年數十次的國內外同行交流走訪。這些學術活動一方面讓更多的胸科醫院醫生了解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資訊,同時,也讓世界同行了解了上海市胸科醫院的醫療水平,為以后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
胸科醫院常年有30多位醫生在海外參加各種專業進修,從3個月或者6個月的短期進修,到1年以上的長期進修均有,醫院鼓勵醫生積極申報海外進修項目,鼓勵醫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對于這些到海外進修的醫生,醫院從選拔時就開始介入,專家評審組會評審醫生進修項目的價值,醫生還要展示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這樣的方式保證了醫生到海外進修的質量和學習效果。現代醫院對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臨床醫生,胸科醫院也輸出管理人才到海外接受培訓,學習知名醫院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方式。
胸科鼓勵醫生們走出去的同時,也把國外專家請進來,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進行良好互動溝通,與國際頂尖專業機構、學術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推進專業水平提升,讓醫院的后備力量能夠更快成長。通過院內的培養和國際交流、學習,上海市胸科醫院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升。醫生中博士占比從2012年的19.2%上升到39.2%,博士后新增14人。近年來,醫院還鼓勵優秀人才申報各級各類人才培養項目和榮譽獎項 ,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
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胸科醫院也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國際同行提供臨床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憑借世界規模最大的胸外科中心實力,醫院開展規范、全面、系統的“國際臨床教育項目”(International Fellowship),吸引了來自英國、希臘、意大利等諸國胸外科醫生前來,進行六個月至兩年不等的臨床學習。該項目從資質審核、臨床觀摩、臨床實踐、診療規范培訓等形成一整套培訓規范,為國際醫生提供了世界上規模最大、亞專業最全、技術最完整的臨床教學。
中國的醫改正在進行中,新醫改的理念強調,各級醫院各司其職,三甲醫院就應該擔負起診治疑難疾病和通過臨床科研提升醫療水平的重任。人才和科教,就像一對翅膀,助力上海市胸科醫院繼續發揮在心胸疾病診療上的優勢,引領中國心胸專科醫療的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