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我所在的南卡州查爾斯頓,當地中國人愛稱之為查村。
雖然是美國大西洋邊的歷史名城,建城早于美國建國,南北戰爭的第一槍在這里打響,小說《飄》所描述的那個時代至今仍留下很多印記和故事,但中國人對此知之不多。這里的華人比例也遠遠低于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大都會城市。盡管如此,當地的兒童博物館組織主題展覽——世界各國新年展示,不忘給中國一個展位。查村華人協會負責人Lee把這一消息發布在了微信群。這個群近四百人,但是有些已搬離此地。仍然居住在查村的也是工作、掙錢、家庭各種忙,異鄉生存和發展,各有各需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
即便如此,介紹中華春節文化,還是成為了查村華人群的熱點話題。大家紛紛出主意:教小朋友做紙燈籠、剪紙;給他們起中國名字,并寫在彩紙上;教寫毛筆字,展示漢字的美與文化。有的報上了自己的私藏做道具,如大紅燈籠、小花傘、兒童民族服裝、水寫毛筆紙、京劇臉譜面具,等等。
過了幾天,Lee帶來信息:博物館組辦方看到中國方案后,給了一個大房間作為展位。于是,十幾名華人志愿者組成了活動小組。籌備期間,適逢感恩節假期,面對面的會議難以組織起來。Lee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組織了線上電話會議,討論、細化、確定方案與分工。
我在中國時曾網購過一套十二只生肖紙燈籠, 飛越太平洋帶到美國后,價值提升,成為難得的寶貝了,尤其它們活潑可愛的卡通造型和與中國年相關的生肖主題。得到負責人的認可后,我為其配了關于“中國生肖年”和“尋找你的生肖年”英文說明。內心在快樂地設計:找到自己的生肖年,對于孩子和家長大概也是一件比較有趣的事吧?意猶未盡,我又準備了“中國春節”“中國服飾”“中國燈會”“中國書法”等英文說明,分別打印在彩紙上。最后,用彩紙剪了“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展位主題,每個字母都用一張A4紙貼邊剪出,這樣可以保證所有字符的統一大小和規整外形。
展會安排在星期六上午。我提前到達會場。看到已有十幾個大紅燈籠掛在橫梁上,通透的玻璃窗前懸有大紅中國結,渲染著濃濃的中國年味。志愿者們齊心協力,半小時內把各自帶來的裝飾品布置到位。
9點,活動開始。這間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間里,布置了四組桌子。入口是歡迎處,進來的小朋友可以在這里得到當場寫在彩紙上的、與自己名字英語發音相似的中國名字。往里走,左側是寫毛筆字展位,七八張水寫毛筆紙攤放在圍合成圈圈的桌上,中間的毛竹筆筒里插著十幾支毛筆,蘸用清水就可以寫出濃黑的字,幾分鐘自然干后可以再寫,這項技術的方便、清潔與低門檻,讓許多喜歡動手嘗試的孩子樂此不疲,也讓美國家長驚嘆,紛紛打聽哪里可以買到這么神奇的紙。右側是做燈籠展位。小朋友們跟著華人志愿者學做五彩紙燈籠,并把燈籠帶回家。另一個是拍照留影展位,十幾件大小、風格各異的兒童民族服裝擺放在桌面上, 既作為展示,也可以套在身上拍照。 還有一位志愿者穿戴著卡通熊貓外衣和頭套, 許多小朋友搶著合影。我等活動結束后才看清這位全程沒得到“露臉”機會的無名英雄是個13歲的華裔男孩。他生在美國,中文卻十分流利:“明年我還想來。”
我被分在寫書法的展位。我本來就喜歡書法,在教一撥又一撥的美國兒童寫漢字的過程中也體會著文化的自豪與驕傲 。十幾名志愿者們事先相約,盡量穿民族服裝。于是,姹紫嫣紅的綢緞旗袍、短襖十分養眼。我購于云南的繡花美鞋也難得地秀了一把,藍緞面上彩繡的鳳凰與牡丹獲得不少關注。有一家三口在我提供的生肖燈籠前駐足,對號入座說:爸爸屬虎,抱在手上的孩子屬猴。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受到吸引,輪流進中國館參觀,感慨展品的精致和豐富。
如此快樂的活動當然得發微信朋友圈。很快就是一片點贊。最多的留言是:“樂當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