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晶


作曲家馬松·貝茨(Mason Bates)與腳本作者馬克·坎貝爾(Mark Campbell)7月末在圣達菲歌劇院舉行的歌劇《史蒂夫·喬布斯的變革之路》首演中大獲全勝。當帷幕合上、音樂結束,觀眾席沸騰了。
首演之前,觀眾對門票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圣達菲歌劇院不得不加演一場——這在歌劇演出中并不常見,更不用說是這樣一部新歌劇;首演也被錄制成CD出版發行。總之,很多人都很喜歡這部歌劇,但于我而言,盡管這部歌劇確實有一些好音樂,但它卻非常乏味、毫無歡悅。
喬布斯的一生提供了太多可供人們創作的東西,至少已有兩部影片和幾本傳記是關于喬布斯的。或許并不是每個觀眾都了解喬布斯的人生細節,但該劇的創作團隊假設每位觀眾至少知道喬布斯的故事梗概(這歸結于“蘋果公司的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坎貝爾巧妙地將喬布斯的人生分割成幾個片段,然后用正敘、倒敘的手法,將一些年份連接在一起,創造出有趣的戲劇弧度。令我失望的是,劇中關于人類生存處境的闡述是一種陳詞濫調。諸如:喬布斯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苦苦掙扎;喬布斯的老搭檔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指責喬布斯所謂的成功是“你已經成為我們討厭的人”。喬布斯的未亡人勞倫娜后來解釋說,喬布斯最終學會了做一名普通人,提醒我們停下來暫時不看智能手機,轉而欣賞我們周圍的世界。當然,該劇告訴我們的不僅是這些,我們可以更深入、更鮮活地了解這部歌劇。
作曲家貝茨是一名了不得的全才,既是一位電子音樂DJ,同時還創作過許多備受贊譽的交響樂作品、歌劇作品和電影配樂,并獲得過格萊美提名。在該劇中,貝茨融合了電聲與民謠,以此來表現喬布斯內心的忙碌狀態。他甚至在劇中讓喬布斯將蘋果電腦作為樂器來彈奏。這也是貝茨內心對喬布斯的認同——他曾在其多部交響作品的舞臺演出中“演奏”蘋果電腦。
當然,對任何一部歌劇作品而言,音樂仍然是最重要的,該劇也不例外。貝茨的總譜無疑是當晚歌劇演出中最強的方面——特別是管弦樂部分,由邁克爾·克里斯蒂(Michael Christie)指揮的樂隊表現得非常卓越,讓作曲家的音樂真正得到釋放。作曲家熟悉歌劇的腳本和文本結構非常重要,但我們也希望歌劇的腳本、音樂不能為了整齊劃一而整齊劃一,因為這樣會使得天才作曲家不得不犧牲他的藝術靈感。比如貝茨為這部歌劇所寫的宣敘調和詠嘆調很匹配該劇的風格,但就不如他的其他作品那樣讓人眼前一亮;他為主角喬布斯寫的那些音樂動機和合唱段落也顯得有些做作。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高潮段落的發展過于程式化。該劇的戲劇高潮是倒敘1985年喬布斯如何創建蘋果公司,隨后場景突然轉換為喬布斯在1997年開始發布一系列產品并取得成功,這些產品現在都成為這家公司的名片。這屬于悲劇性的缺陷還是轉折點?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觀眾早已知道的故事的闡述,缺乏戲劇沖突。
我仍然相信,這樣編排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豐滿主人公喬布斯的性格。但是整部歌劇的角色仍然是個問題——它需要更多的內涵。盡管貝茨竭力賦予每個角色以不同的音區、音樂風格,但舞臺上的人物感覺更像是做作的比喻,而不是真切呼吸的、鮮活的人。飾演喬布斯的男中音愛德華德·帕克斯(Edward Parks)的嗓音聽起來有點累,也有些虛弱。蓋瑞特·瑟瑞森(Garrett Sorenson)飾演的沃茲尼亞克則熱情洋溢。
喬布斯的未亡人勞倫娜不僅是他的女神,更是他的好幫手。飾演勞倫娜的薩沙·庫克(Sasha Cooke)為這一角色帶來了溫暖的女中音,她在與男主角喬布斯的對手戲中,很多唱段聽上去是那么細雨春風;當喬布斯在創業時遇到坎坷、不快樂時,勞倫娜的嗓音是如此溫柔。杰西卡·瓊斯(Jessica Jones)飾演的喬布斯女兒布倫南的嗓音也非常優美。
劇中有一個角色是個例外,相當于喬布斯精神領袖、導師的日本禪宗大師乙川弘文,這個角色塑造得極為糟糕,似乎是個游離于全劇之外的魅影,而且,劇中乙川弘文在死后仍然繼續給喬布斯提供各種建議。而飾演西藏祈福僧人的中國男低音歌唱家吳蔚幾乎在劇中搶盡了風頭,這位通過“青年藝術家”項目為華盛頓觀眾所熟悉的青年男低音歌唱家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有相當大的潛力,以豐富絢麗的嗓音、靈活的眼神為這一角色帶來一抹亮色,成功塑造了這一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和幽默感的角色。
至于凱文·紐布瑞(Kevin Newbury)的舞美制作,試圖投影59個蘋果系列產品,以復制蘋果產品的極簡主義風格,并運用一些特定數字、集成電路等,喚起觀眾對喬布斯童年時代的共鳴。不知道是否因為該劇沒有蘋果標志的使用權,劇中所使用的智能手機并沒有貼上大家所熟悉的蘋果商標,而是用了一個很奇怪甚至可以說丑陋的商標。
在聽到首演時觀眾熱切的討論聲、掌聲后,我意識到或許是自己太墨守成規了,不能用老眼光來看這部歌曲。我喜歡聽到觀眾興奮的聲音,特別是這樣一部由西雅圖歌劇團和舊金山歌劇院共同制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