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本文淺談了西方繪畫傳入日本的歷史及浮世繪傳至西方并留下深遠影響的史實,引出藝術的相互作用對于現今繪畫的意義的深思。
【關鍵詞】浮世繪;西方繪畫;美術史
一、西方繪畫之于日本浮世繪
16世紀中葉,在經過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之后,日本希望重新開啟國門,再次開始對外貿易。在織田信長(1534—1582)及其后繼者們的統治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日本發展傳教。盡管天主傳教士們在日本的興盛時期很短,然而學界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對傳教士們帶來的西方藝術作品進行詳細研究。日本畫師們對外來新鮮事物十分的熱忱,他們使用本土材料盡最大努力模仿,并且迅速成為了模仿能手。1583年,意大利的喬瓦尼·尼科洛(1560—?)來到日本傳教,在日期間,他開設學園,教授日本人油畫、壁畫、雕版以及銅版畫,他培養了很多優秀畫家,并把繪畫技法傳授給了日本畫師,使西方繪畫技法在日本流傳,對日本學界的影響不可忽視。
1598年,德川家康(1543—1616)統治日本。在此之后,由于感受到了西方勢力對日本的威脅,以及日本本國為尋找新的思想和形式以開拓其文化,先是接受外來文化,后又排斥外來文化并重新確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德川幕府開始禁止天主教的傳播。1639年,日本堅決地對西方關閉大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由于天主教問題的平息,1720年,日本德川幕府發布“洋書解禁令”,放寬了鎖國政策中的文化控制,對除與天主教有關書籍之外的其他書籍的輸入有所緩和,允許西方人文、繪畫、科學技術等書籍進入日本。日本畫師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西洋的透視畫法、陰影法及銅版畫、油畫的興趣日益高漲,他們積極地研究學習西方繪畫——毫無偏見地,不論其來自何處。
為適應美術大眾化的需要,他們需要一種能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17世紀,閉關鎖國政策下的日本維持著相對的和平,在這一時期,日本重新撿起了民族文化,用以傳達大眾生活的市井畫——浮世繪開始流行。
菱川師宣(?—1694)最初是為市井小說畫插畫的畫師,后來他將插圖單獨從小說繪本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單幅版畫的形式,這就是最初的浮世繪。
之后,西方繪畫對日本繪畫產生了巨大影響。畫師們將學到的新知識技巧應用延伸,結合寫實和裝飾繪畫的特點,運用西方繪畫的透視、明暗法等來表達具有裝飾性效果的從容、客觀的日本繪畫精神,這使得浮世繪發生了變化。
菱川師重(生卒不詳)熟練掌握了簡單的透視法,借用西方透視法準確描繪出遠近街景、游廊和劇場的空間輪廓和在此中人物的關系,使之與寬松而富有節奏的人物線條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平面裝飾的日本繪畫的圖畫空間得以加深。
此后的浮世繪對西方繪畫技法的吸收更為成功,成為浮世繪之后發展的有力支撐。
葛飾北齋(1760—1849)同時使用日本名勝畫的傳統作畫方法與荷蘭風景版畫手法,將銅版畫的手法運用到木版畫上,細心觀察了江戶市民的生活和民間風俗,結合西方繪畫手法和日本繪畫的情趣建立了繪畫的新樣式,即用來描繪日常生活的風景畫。在他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約1822年)中,他以嬉戲的態度使用了西方的透視法,畫面中的視覺真實讓位于平面裝飾效果,以新奇的視角將山巒與人們的生活進行對比,包含著西洋畫法的獨特方式,且富有日本特色。
而歌川廣重(又名安騰廣重,1797—1858)是在葛飾北齋的畫中受到啟發繪制的風景畫,1832年8月,他得到以將軍使者身份進入京都皇宮的機會,旅程來回經過那條東海道驛路,在此間他畫了許多風景及驛站的草圖,以此創作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歌川廣重于1833—1834年間創作的《東海島五十三次》,體現了他的全部才能。相較于葛飾北齋繪畫中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歌川廣重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景觀外貌和靜謐的氣氛,富有抒情性,充滿詩意。從歌川廣重的繪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對幾何透視法和明暗法之類的西方繪畫技巧使用的尤為嫻熟,畫面中常出現這些技法,但卻并沒有加強使用,而是把它們完全吸收。歌川廣重還繪制了10幅或11幅魚類等靜物畫,而這樣的靜物畫是歌川廣重在了解西方繪畫之后才開始涉及的。
二、日本浮世繪之于西方繪畫
隨著歌川廣重等浮世繪大師的離世,描寫日本江戶時代的人文風情戀歌的浮世繪宣告終結,而在浮世繪這一民族藝術奄奄一息的時候,借由出口西方的陶瓷等物品,作為裝飾的浮世繪開始流入西方。
由于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開始從日本進口茶葉、瓷器等物品。而當時已經猶如廢紙一般的浮世繪的圖畫,就印在日本的茶葉、瓷器的包裝上,雖然包裝紙已是皺皺巴巴,但其上面有著明亮色彩、簡潔生動的形象,富有韻律的線條,不真實的美輪美奐,吸引了西方的藝術家們,藝術家們開始關注日本浮世繪。
當時西方傳統古典主義繪畫采用的是定點透視法,符合人視覺的真實性,長期都追求著“畫得像”。照相機的出現,威脅了追求“畫得像”的古典繪畫在西方的地位。因為拍照遠比繪畫耗時更短,并且更加寫實,保羅·德拉羅還曾說過“從今日起,繪畫死了”這樣的話。照相機使得畫師們必須要探索新的繪畫形式。
浮世繪的出現對于當時的西方繪畫具有很大的沖擊性,一是內容平民化很吸引人,二是不嚴謹的構圖方式也可以表現透視關系和遠近關系,以線條和平涂的手法一樣可以表現出畫面的立體感,明亮具有裝飾效果的色彩,多視點可以使畫面能容納更多內容,這些都使他們耳目一新。浮世繪打破了古典學院派創作的規則,給西方繪畫以新風,給需要創新的畫家們帶來了全新感受,為西方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從而幫助他們實現了目標,給予了西方美學所有領域以靈感和啟發。
愛德華·馬奈(1832—1883)所作的《奧林匹亞》中將日本浮世繪的技法成功轉化到法國繪畫中,這幅作品被公認為是馬奈學習浮世繪時期的巔峰之作,畫面中的透視不再嚴謹科學,而是進行了大膽嘗試,把從浮世繪中學到的,大膽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成為他獨特風格的一部分,此畫還被選入了沙龍畫展。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是何時開始接觸浮世繪的,關于這點還不清楚。但梵·高移居巴黎(1886年)后,他認真的研究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制作和繪圖方法,梵·高無疑是受浮世繪影響最大的畫家之一,他先后臨摹過不下30幅浮世繪作品,如歌川廣重的《龜戶梅花》以及《江戶名勝百景》組圖之一的《千住大廈夏日黃昏的驟雨》。梵·高收藏有歌川廣重數量眾多的風景畫,其后期作品的粗獷畫風喚起了梵·高的注意和熱情。后來梵·高在阿爾居住,此間他對浮世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來自浮世繪的影響已經完全融入了梵·高的繪畫中,如《阿爾的臥室》,雖不容易辨認,但在梵高寫的信中,他明確表示:“這里顏色表現了一切。陰影和陰影投射被壓制。用自由的平面著色,就像日本版畫一樣。”梵·高后期的作品中,繪畫風格從構圖、空間表現上有創新,活潑的線條和色彩構圖充滿張力,正是受到了浮世繪的啟發。
結語
而今世界,藝術思潮、形式和技法不斷地更新并傳播開來,各種藝術不斷地被借鑒、吸收、消化。如西方繪畫對浮世繪的影響,歌川廣重對印象派的影響,我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藝術的交互作用更加活躍的現在,這種藝術的交流、接受和轉化作用越來越多的發生于藝術家們的腦中,就如當時的西方繪畫與日本浮世繪相互影響一般,現在的藝術家們憑借自身的想象力,實現不同藝術間的和諧統一,得到不同的詮釋,再次產生新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3]弗朗西斯科·莫雷納.浮世繪三杰: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歌川廣重[M].袁斐,譯.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
[4]潘力.浮世繪[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5]張夫也.世界美術通史:日本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