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權
摘 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基層群眾力量,作為豐富基層群眾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基層群眾文化形成良好精神文明風尚尤為重要。文章將簡要分析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為基層群眾文化發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問題;方向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一、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問題
(1)基層單位規模小。盡管當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力發展,然而基層群眾文化人才的培養卻始終沒有跟上基層群眾事業發展的步伐,多數地區基層文化人才占比非常低,呈現缺編現象,致使文化場館功能發揮嚴重受到限制。
(2)基層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首先,基層專業人員呈現老齡化,由于年齡限制,造成知識結構老化,人才出現斷層現象。其次,基層文化事業單位嚴重缺乏專業人才,頂尖人才稀缺尤甚。最后,在基層文化機構,專業人員和后勤人員比例嚴重失調,后勤人員居大多數,而專業部門卻人手不夠。
(3)基層工作人員無保證。其一,基層用人單位在文化人才任用方面沒有自主權利,從而無法找到適合的專業人才,而且在這些崗位中,由于專業人士的缺乏,往往一人身兼數職,無法專職專用,一心投入文化建設工作。其二,由于基層文化單位待遇低,硬件軟件設施條件差,對高層人才無法形成有效吸引力,也無法留住單位現有人才。
(4)人才培養力度低。由于基層單位經費少、條件差,在人才培訓問題上多是繼續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是以開會的方式代替培訓,且針對性差、層次低。同時,由于基層工作人員學歷普遍較低,知識結構不合理,尤其是缺乏專門文化管理人員、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學科文化理論研究工作難以展開,甚至出現傳統民間文化藝術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情況。
二、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方向
(1)壯大人才規模。首先,要逐步提高現有人才隊伍人數總量。基層單位可與高校結對子,在高校中建立培訓基地,培養專業文化人才,根據“退一個補一個”的補充政策進行人員補充,從而保證基層文化單位能夠及時補充到專業技術人員[1]。同時頒布相關鼓勵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文化工作。其次,基層文化單位要積極進行人才隊伍建設,從外部引進優秀人才。基層單位要根據文化人才特點,結合本單位事情,制定相關招聘標準和引進辦法,從而吸引到懂專業、熱愛文化事業、有特長、有點子的專業人才并將其充實到本單位人才隊伍中。最后,要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在人才隊伍組建過程中,基層文化單位要注意大力挖掘和培訓基層文藝人員,選擇聘用有特長的人士進入文化站工作,調整鄉鎮街道人才文化隊伍,組建民間特色文藝團隊。
(2)加強培訓,優化隊伍結構。首先,要將建立完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納入到市區工作總規劃中,在大力培養經管人才、科技人才、文化人才的同時也要培養中青年人才和專業帶頭人。其次,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業務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轉變以往以會代訓的方式,建立起以活動促培訓的新型工作方式,結合組織開展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各式協會組織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而增強專業人才的實戰經驗。同時,在活動過程中,要建立上崗培訓和崗位輪訓制度,通過深化專業培訓和進行繼續教育方式促進人才專業化、個性化培養。最后,要培養起基層文化單位的帶頭人和領軍人才。基層文化單位要加大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力度,建立起基層文化人才的資源信息資料庫,做好培育、包裝和推介當地一些文化名人的工作,從而帶動地區文化基層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工作[2]。
(3)推動三機制改革。首先,提高單位對人才的自主使用權,同時結合優惠政策和靈活方式,積極引入單位需要的專業型文化人才和領軍型高層次人才。其次,基層文化單位要調整內部分配機制。在分配中要打破傳統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按勞分配,按崗定酬,鼓勵人才創新,根據人才創新獎勵辦法對其進行表彰和獎勵,將分配比例向重點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最后,基層文化單位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導向的社會化、科學化人才評價模式。
三、結語
總之,為了改變當前基層文化建設中人才不足、結構失衡情況,需要擴大人才引入途徑,調整基層群眾隊伍,從而提高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質量。
參考文獻:
[1]方文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7(3):19.
[2]何繡伶.淺談當前基層群眾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7(3):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