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猛
摘 要:隨著我國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農民的素質和農業種植技術對農業生產起著直接作用。提高玉米的種植技術水平,可以提高玉米的種植效率,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本文從玉米種植技術的現狀角度出發,簡要闡述了玉米種植技術的發展創新和推廣途徑。
關鍵詞:玉米種植;創新技術;推廣路徑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97
玉米種植長期以來都是山區種糧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由于玉米種植技術較為滯后,束縛和制約了玉米產業的發展,對農民的收入也有較大影響。應打破傳統的種植觀念,就應該引進、推廣與創新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發揮現代化科技的作用,為促進我國種植業的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1 創新玉米種植技術的作用與價值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因其抗性強、適應范圍廣,可在我國各大區域進行栽培,但長期以來玉米的產量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傳統的種植技術和手段既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又消耗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即使是這樣也不能有效提高玉米種植單位產量與經濟效益,造成了種植面積逐年縮小,剩余土地也由于技術的限制約束,致使農民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面臨如此的種植狀況,有關主管負責單位更需要加強和提高玉米種植技術,分析并研究當地的氣候特征,探尋影響玉米產量的有關因素,積極提供解決種植技術問題的有效方法,進而提高玉米單位產量,使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提升。
2 玉米種植技術創新的方法
2.1 合理科學地選擇玉米品種
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當以生長環境為著眼點,選取適當的玉米品種。因為各個地區存在顯著的土壤和氣候環境因素差異,所以在進行玉米品種的選擇時,需要立足于本地區的現實狀況,選擇恰當的抗病蟲害玉米品種。在玉米的生長階段中,病蟲害嚴重阻礙了玉米的生長狀態,制約了最終產量的提高。應當盡可能地優選抗病蟲害的品種,保證玉米的穩定生長情況。選擇適宜當地市場需求的玉米品種,在選種之前要做好市場調研任務,了解當地的農民與市場需要。
2.2 謹慎選擇玉米的種植土壤
玉米種子種類繁多,不同品種的種子對于環境的要求也有極大差異,所以若要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就一定要在玉米種植的環節中,注重土壤環境的選擇,必須遠離污染區域,特別的城市的工業污染區。要慎重選擇玉米的種植環境,在種植前應深入篩選玉米的土壤環境,謹慎考察研究,從而保證玉米的種植可以收獲良好的效果,進而提高其種植產量,推動玉米種植業健康有序發展。從目前的現狀看來,我國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具體集中于廣袤的東北地區,主要原因歸結于其土壤質量和氣候環境更為符合玉米的種植條件,有助于促進玉米產量提高。
2.3 遵循種植玉米的科學方法
確定玉米的種植密度。適宜的密度能夠積極促進玉米的生長。伴隨玉米不斷加快的生長速度,其對水分的需求量也在漸漸增多,在生長環節中,玉米如果缺失水分就可能發生籽粒干癟的情況和問題,所以為增加玉米的產量。就必須要采取合理科學的預防干旱對策,以防止玉米出現水分缺失的現象。依照不同生長階段的玉米對水分需求量的差異,需要分階段合理灌溉玉米。科學施肥也是提升玉米單位產量的重要手段,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為保持玉米良好的生長態勢,在對玉米施肥的環節中,應按照玉米的不同品種,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
2.4 依據時宜調整播種時間
因為各農村地區的氣候環境有所差異,所以各地區的玉米播種形式和時間都會各不相同。各個地區都應具體分析本區域的溫度狀況,選擇適宜的天氣來種植玉米。在這一環節,種植玉米的方式主要包括機械與人工種植兩種形式。在山區地區基本采用人工種植的手段,而在東北平原上則選用了機械種植的方法。
2.5 科學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引進先進的種植設備,從而減少人力的消耗程度,同時還應注意開發新的玉米品種,還應加強建設玉米種植試驗基地,開展多種類玉米種子的選種實驗,通過實驗來觀察不同品種玉米的生長狀態,并詳細記錄各實驗種類的具體生長狀況,借助實驗積累種植玉米的豐富經驗,總結多樣化玉米品種的特性,以此為參考來選擇抗病能力強、產量較高的玉米品種作為種植推廣范例。政府應明確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方案,著眼于本地區的現實情況,逐步完成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任務。各地區可設立示范點,采取多種形式宣傳耕作方式對于產量提高的重要意義,引導農民發現新耕作方式的優點,更新與引進新的耕作方式,進而有效實現玉米的增產。
3 結語
提高玉米種植的單位產量及質量,既要加強玉米種植技術的方法創新,又應有效推廣玉米種植先進技術,加大玉米創新種植技術的傳播推廣力度,這樣才能提高玉米的種植效率,提升經濟效益與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賈新春.創新玉米種植技術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
(10):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