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華++肖立新
摘 要:結合涇縣蠶桑產業的具體情況,對涇縣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促進涇縣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涇縣;蠶桑產業;困境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131
針對日益加深的傳統蠶桑業困境,涇縣積極謀求發展對策,在蠶桑產業鏈各個節點上做文章,尋求多元化利用的均衡發展,提升蠶桑產業的整體效益。
1 推進養蠶省力化新技術
1.1 小蠶聯戶育與小蠶商品化飼養相結合
養好小蠶1半收,小蠶飼育至關重要。以前蠶桑生產以蠶戶為單位,飼育規模偏小、部分養蠶戶缺經驗、缺技術、缺設備、缺勞力、生產效率低,經常發生小蠶飼育問題,最終蠶繭收入受到嚴重影響。
涇縣選擇有技術、責任心強、善于經營管理的能人從事小蠶聯戶與小蠶商品化集中共同飼育,進行統一消毒、統一技術處理,嚴格貫徹操作規程,實現小蠶1日2回育,小蠶共育與小蠶商品化,實行4齡餉食時分蠶到戶。小蠶共育戶獲得較為可觀的共育費,而受共育戶的蠶農省去小蠶的飼育麻煩,獲得健壯的小蠶,只需經過10d左右的大蠶飼養,即可上蔟結繭,省時、省力,飼育安全。
1.2 全年大蠶條桑育
涇縣在春秋2季均引進條桑收割機進行大蠶條桑育,采用不除沙、自動上蔟等技術,并根據蠶農的農事安排、氣候特點、桑樹品種特性等,調整養蠶布局,壓縮中秋蠶飼養量,不養或少養中秋蠶,擴大晚秋蠶飼養量,養足養好晚秋蠶,節省采葉喂蠶人工工時40%以上,以前1個勞動力只能飼養2~4盒蠶種,現在1個勞動力能飼養3~6盒蠶種,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1.3 蠶病預知檢測,簡化消毒防病
蠶病是蠶農豐產不豐收的主要原因。涇縣指導蠶戶改善房屋條件,進行產前、產后自動熏煙消毒的防病工作,從業人員產中根據氣候情況、蠶的生長發育特性,仔細觀察遲眠蠶的體色、食桑狀況、活動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撥打蠶桑技干電話,第1時間就能到得技術指導,將蠶病做到早預防和早治療,達到無病高產,繭質提高。
2 桑園有效利用
2.1 桑園土地流轉,規模化管理
涇縣現有桑園面積2500hm2,但真正管理的桑園只有700hm2,拋桑棄養的荒蕪桑園過多,同村、組干部可牽線搭橋,就近幫助,將拋荒桑園流轉到親朋好友手中,培育以夫妻為家庭的養蠶大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蠶,年飼養量在15盒以上,提高規模效益,提升蠶桑產業收益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
2.2 復合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
涇縣5月底夏伐后—7月中旬間及秋蠶飼養結束后~第2年3月下旬間桑園空閑。桑園間作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地復種指數,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桑園產出率,提高桑產值。在相關技術部門的指導下,有的蠶農僅套種白菜、花生、山芋,收入增加高達2000元/667m2。涇縣部分蠶農還在桑園中套種林下喜陰的名貴中藥材貝母、黃精等,產生的效益更高。貝母性喜涼爽、濕潤和半陰環境,怕炎熱、忌積水。黃精喜歡陰濕氣候環境,具有喜陰、耐寒、怕干旱的特性,在干燥地區生長不良,在土層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較好的壤土中、濕潤蔭蔽的環境下植株才能良好生長,這2種藥材都有高溫休眠的特性,適合在桑園中套種,今年涇縣貝母收購價格32元/kg,桑園增加收入3000余元/667m2。
3 蠶桑綜合利用開發,挖掘多元效益潛力
3.1 桑芽葉
涌溪火青是涇縣名茶,涇縣在春蠶3齡期給桑樹摘芯,將摘下的芯葉用涌溪火青茶的加工工藝生產桑葉茶,深受喜愛,不僅提高了桑葉的產量與葉質,又充分利用了廢棄的桑芽葉,增收1000~1600元/667m2。
3.2 桑枝
桑枝是養蠶的下腳料,處理較為麻煩。但卻是食用菌栽培的優質原料。涇縣部分養蠶戶在食用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利用桑枝細屑菌袋栽培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今年比較突出的養蠶戶收入達近8000元。桑枝、食用菌、肥料形成了一個較好的循環經濟模式。
3.3 蠶桑業與旅游業相結合
涇縣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市青陽縣交界,位于“兩山夾一湖(黃山、九華山和太平湖)”之間,最美麗的高鐵——京福高鐵在涇縣設站,205國道和322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境內4A級和3A級景區各有5家,有“紅、綠、白、灰”等旅游資源,現有桑園2500hm2,桑葚資源也豐富,春季游客來涇縣旅游,騎行在阡陌小道上,行走在桑田里,在青山綠水、藍天碧云之間,呼吸著新鮮空氣,偶爾停步采摘果桑,游客們感到非常愜意,2012年涇縣電視臺《走進農家》節目專題報道中央黨校新疆班學員參觀涇縣果桑園的情況,現在遠方來的游客們都愿在涇縣歇一歇腳,采摘桑葚果、品桑葉茶、嘗桑葉菜、喝桑葚酒,蠶桑業為涇縣旅游增色不少。
參考文獻
[1]殷建.涇縣蠶桑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蠶桑茶葉通訊,2014
(5):6-7.
[2]潘迎九.淺析涇縣蠶桑業振興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4(8):
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