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平頂山市1986—2015年暴雨日數月值統計資料,對該地區暴雨特征分析。以2010年7月19日暴雨為例,對暴雨天氣預報方法分析研究,為今后此類天氣預報積累預報經驗。
關鍵詞:平頂山;暴雨特征分析;預報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P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191
引言
暴雨是我國主要天氣現象。平頂山地處河南省中南部,處于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錯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受其地理區域及氣候影響,平頂山暴雨天氣時有發生,嚴重時引發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工業建設及人們正常生產生活造成影響。本文結合平頂山市1986—2015年暴雨日數統計資料對暴雨特征分析闡述,采用天氣學分析方法對2010年7月19日1次暴雨天氣過程診斷分析,總結暴雨天氣預報方法,為提升該地區暴雨天氣預報準確及防災減災提供重要指導依據。
1 平頂山暴雨特征分析
1.1 暴雨年際變化特征
分析1986—2015年平頂山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趨勢可知,平頂山市年平均暴雨日數2.2d,最高年份9d,2000年,其中1993年、2005年、2014年、2015年均未出現暴雨。近30a平頂山市暴雨日數呈緩慢減少趨勢(圖1a),氣候傾向率為-0.205d/10a,其中1986—1992年暴雨日數變化平穩,1993—2004年暴雨日數變化較大,后暴雨日數開始減少。
1.2 暴雨月際變化特征
1986—2015年平頂山市暴雨月際變化具有顯著特征,暴雨日數多出現在3—9月,集中在6—8月(圖1b),平均暴雨日數為1.72d,占全年總暴雨日數的77%,其次是9月和5月,暴雨日數分別為0.27d和0.17d,3月和4月出現暴雨日數幾率較小,而1月、2月、10月、11月、12月均未有暴雨天氣。
2 暴雨預報方法研究
暴雨預報屬于短期天氣預報關鍵點及難點,暴雨及其落區預報準確率較低,且預報方法少。在本文以2010年7月19日的1次暴雨天氣過程為例進行預報方法分析。
2.1 天氣形勢分析
7月17—19日,500hPa上,副熱帶高壓北抬影響平頂山,平頂山處于副熱帶高壓西北部,西北邊低槽東移,在平頂山產生西南風急流區。在中低層安康一帶有一西南低渦,并朝東北移動移經平頂山,平頂山處在低渦前端西南氣流;500hPa存在低槽東移配合,中低層低渦影響平頂山。19日02:00—05:00時地面圖,平頂山南邊有一低壓中心并向市中部移動,促使輻合上升運動增強,為暴雨天氣產生提供較好動力條件。由探空資料分析可知,暴雨發生時平頂山區域k指數達39,說明大氣層結極其不穩定,沙氏指數-1.71,形成強降雨天氣的條件特別有利。
2.2 自動氣象站資料分析
2010年18日20:00平頂山受偏東氣流所影響,19日03:00平頂山魯山存在中尺度輻合中心,魯山站3h降水量106.4mm,04:00東移北抬,降水落區強度變弱北上。中尺度輻合中心同強降水具備較好對應關系,屬于平頂山暴雨天氣重要觸發因子。
2.3 確定預報指標
依據天氣學原理,在高低空環流形勢及主要影響系統符合平頂山暴雨天氣產生條件的基礎上,結合暴雨形成的水汽、動力及不穩定能量等物理量確定物理指標,與暴雨產生有關的物理量指標為(表1)。
3 結論
3.1 結論
近30a平頂山暴雨日數年際變化大體上呈緩慢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05d/10a。平頂山市年內暴雨天氣變化顯著,暴雨日數主要在3—9月,集中于6—8月,年平均暴雨日數1.72d,占全年總暴雨日數的77%。
3.2 預報方法討論
暴雨天氣出現前副高壓持續增強西伸北抬,促進水汽向平頂山源源不斷輸送;西南部低渦不斷發展并通過平頂山朝東北方向移動,與高空低槽系統配合發展東移,這是平頂山夏季發生暴雨天氣的主要天氣形勢。副高西伸北抬與西部低槽系統結合區,對于不穩定層結形成及能量積聚極其有利;500hP低槽系統攜帶中低層對流云團持續向平頂山移動,促使系統性強降水發生,推動雷暴天氣出現。水汽、不穩定能量及動力等物理量為暴雨天氣出現提供有利條件。結合K指數及沙氏指數變化,對平頂山夏季副熱帶高壓邊緣大氣層結穩定狀況預測及強對流天氣預報具備極好指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彭云峰,李戈,張廣州,等.2010年7月19日平頂山市暴雨的預報技術總結[C].河南省氣象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2010.
[2]王紀軍,郭紅晨,盧廣建.河南省雷暴日數時空分布的非均一性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4).
作者簡介:張彩英(1969-),女,河南省西平縣人,本科,工程師,從事天氣預報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