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網絡結構與關系強度對權力行使的影響

2017-12-29 00:00:00曹衛國
知與行 2017年6期

[摘 要]作為社會生活中一種存在方式的權力,不僅體現在各類政治、組織及制度生活中,也體現在人與人的交換行為中。人們為了獲得所需之物而以與對方進行交換,形成對對方的依賴,這種依賴為權力提供結構性基礎,因此權力的行使與交換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種契合,而中國人又經常從關系視角出發決定自己的行動。據此,文章在梳理達爾、馬克斯·韋伯、克羅齊埃的權力內涵的基礎上,把權力理解為行動者通過行動對另一行動者產生作用與影響的關系。文章進一步從社會學角度闡釋社會交換的內涵,探討權力與社會交換的聯系,即權力可以通過行動者在進行社會交換時的資源分配能力體現出來。從社會交換視角出發,利用實驗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關系強度的行動者處于不同交換網絡結構時,如何行使權力。研究實驗采用的是排他式網絡結構,涉及兩類四種網絡結構。實驗結果表明,等資源—陌生關系網絡中,沒有出現高權者偏向于同低權者進行交換的傾向,即高權者對于低權者的權力行使沒有顯著差異。變資源—混合關系網絡中,以大學生作為被試時,高權者傾向于對待分配資源量少的熟人行使權力,而且對熟人的權力行使并未隨著資源量的降低而減少;同樣在該結構網絡中,當以工作同事作為被試并且待分配資源量差異很小時,高權者傾向于對熟人行使權力;當待分配資源量差異增加時,高權者開始對陌生人行使權力,從而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網絡結構能夠限制行動者與誰交換,然而這種交換還要考慮關系的因素。

[關鍵詞]社會交換;權力行使;網絡結構;關系強度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7)06-0056-07

權力,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現象,不僅體現在各類政治、組織及制度生活中,也體現在人與人的交換行為中。人們為了獲得所需之物而與對方進行交換,因而形成對對方的依賴,這種依賴為權力提供結構性基礎。因此權力的行使與交換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種契合。而中國人又經常從關系視角出發決定自己的行動。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嘗試分析不同關系之人處于不同社會交換網絡中時的權力行使。首先解讀權力的內涵,其次分析社會交換中的權力行使,再應用實驗方法檢驗網絡結構、關系對于國人在交換過程中行使權力的影響,最后進行小結。

一、權力的概念

權力是什么?不同學者以及普通民眾的理解不盡相同,要想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不同學者對權力的理解。

(一)權力的內涵

政治學家羅伯特·達爾認為,A擁有對B的權力,是指A讓B去做一些B原本不會做的事情[1]。在達爾看來,只有當B的行為發生明顯改變時,才表明A對B行使了權力。政治理論家阿倫特曾經指出,權力屬于某個群體并且只有在這個群體聚集在一起的情形下才能維持其存在[2]。

法國社會學家克羅齊埃從交換視角分析權力,認為權力是每一方行動者努力向對方施加影響,從而在協商中試圖支配交換條件,即獲得有利于自己的交換條件的能力[3]。斯蒂芬·羅賓斯也認為,權力是行動者A影響B的能力,這種能力使B做出原本其不會做出的行動。同時,他把這種能力視為B對A依賴的函數,依賴程度越大,A對B的權力越大。愛默森對該函數進行了深入量化描述,A對B的權力取決于以下兩方面:B對A影響自己能力的重視程度;A-B關系之外能夠對B施加同樣影響力的其他行動者,權力分別與這兩方面成正相關與負相關關系。

對于權力的分析與解讀,無論如何都繞不開馬克斯·韋伯。他曾經給權力下過的經典定義是:“行動者即使遇到反對也可以貫徹自己意愿的機會,不論這種機會建立在何種基礎上。”[4]他的權力定義強調的是壓迫與反抗,他把權力視為關系、網絡和場域,認為權力以無法覺察的特征彌漫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所不在的權力以及其形成的網絡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羅伯特·舒茨也在一定程度上贊同該定義:“權力表明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一種能力或潛力,即在某種社會制度內對于其他人存亡所系的問題規定條件、做出決定,即采取行動的能力或潛力。”[5]

由于權力行使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及變動性,因此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于權力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權力理論更是具有爭議與分歧[2]。但是從以上分析可見,行動者的權力作為一種能力是一種關系概念,是一行動者對另一行動者的作用與影響,并且只能借助并通過行動顯示出來,是一種依賴于行動者雙方的關系屬性。即權力必須在A與B共同創造的關系中存在并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正如達爾所言,任何權力現象都涉及一個人或某一群體對另一人或群體施加影響的可能性[6]。在權力的作用下,行動者的某些具有社會能動性的行為是被迫而非自愿發生的。

另一方面,權力還可以通過行動者在進行社會交換時的資源分配能力體現出來。任何行動者都擁有一定種類和數量的資源,這種資源或許就是另一行動者之所需,為了滿足各方需求,雙方只能通過社會交換才能實現。在交換過程中,行動者因掌控對方所需資源而使對方產生對自己的依賴,從而構建起自己的權力。任何交換雙方,即使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也存有相互依賴的關系,盡管有人會認為前者對后者的依賴小于后者對前者的依賴程度。確切言之,資源分配者擁有利用資源而支配接收資源行動者的行動及行動傾向,因之構成權力的來源。在實際互動過程中,由于資源分配量的不平衡,資源分配者擁有大小不等的資源,從而產生高權者與低權者。一些行動者掌握較多資源,而另一些行動者擁有較少資源,行動者支配、控制、動員資源能力方面的差異性導致權力的大小差異。

(二)擁有權力與行使權力

擁有權力不同于權力的實際行使。擁有權力是其控制他人行動傾向的一種能力,這種權力的基礎是行動者能夠對他人未來的行動產生一定影響,導致后者的行動軌跡按照前者預期的方向轉化。但是這種影響只是一種潛在可能性,未必真實發生,即擁有權力的行動者實際上無須利用這種影響以使其權力成為事實,后者的行動軌跡可能發生改變,也可能不發生變化。

如果行動者通過某種行為而改變對方的行動,就表明前者對后者施加權力,即權力行使通過對行動者的行動選擇進行重新建構而得以體現出來。在普費弗看來,權力的行使需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第一,行動者之間存在彼此依存關系,而且行動者的行為相互關聯,這一條件使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成為可能。第二,不同行動者意欲獲得的目標及對象不同,從而產生彼此互動的可能性。第三,資源的有限性使得懷有不同目標的行動者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而彼此互動[7]。

我們可以從資源視角來看待擁有權力及權力行使。若某行動者擁有一定資源量并且需要對其進行分配,我們可以認為該行動者擁有某種權力,缺少資源表明沒有權力。而權力的行使是行動者運用自身資源實現某種目的的過程,將資源實際分配出去即為權力的行使,將資源分配給誰以及分配多少資源量等對資源進行分配的過程都表明了行動者在行使權力。伯恩斯在《領袖論》中給出權力的公式:權力=動機+資源,“無論從任何方面和內容來講,權力的基本作用都是一樣的。當權者用他們的權力基礎內的資源來實現他們的動機,其他人的動機和資源依靠他們行使的權力來實現” [8]。

二、社會交換中的權力

社會交換是人類的交往行為方式,隨處可見,不僅在市場關系的經濟交換中可見,而且在同事交換幫助、學者交換觀點、兒童交換玩具的社會交換中也可以見到。人們通過這種行為交往建立起社會聯系,正是在諸多社會聯系中,每個人的利益目標才得以實現,期望才得以成為現實。因此,社會交換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方式。

(一)社會交換

社會交換是指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自愿行動的動力是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并且一般也確實能夠從別人那里得到回報[9]。社會交換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市場交換系統之外的權力和資源的交換[10],行動者利用自己控制的與自身無關或益處不大的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換,而對方控制著能使他獲利的資源。一種行動要成為社會交換,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行動指向的最終目標只有通過與他人互動才能完成,與此同時,行動者還應該采取有利于實現最終目標的某種手段[9]。

社會交換強調的是人際互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人際關系這一屬性。如果A幫助過B,那么A會期待B表示他的感謝并且在可能之時給予A以回報。反之,如果B沒有向A表示感謝,而且也沒有回報,人們就會傾向于認為B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如果B給予A以回報,那么A所得的社會回報就會成為進一步幫助B的誘因,A的行動反應依賴于B,B的行動反應也取決于A,兩人的這種互換構成一種紐帶關系,而這種紐帶關系在互動之前是不存在的,是在互動過程中涌現出來。

(二)交換行為主體

作為交換行為主體的行動者可以是微觀個體,也可以是由諸多個體構成的、能夠以一致方式行動的群體或組織。個體或群體都可以是發出交換行為的主體,同時也都可以是接受交換行為的客體。行動者總是處于一定自然的或社會情境之中,而這種情境決定其可能采取何種相應的行動。即行動者在做出某種行動之前,首先要對其所處情境進行某種評估,行動者對其情境的這種評估與解讀決定了他是否決定進行交換、與誰交換、何時交換、交換何種物品等行為。在特定情境下,當行動者面臨多種行動備選方案時,行動者就需要充分解讀、比較其進行的交換以及交換的可能性。現在利用國內學者進行的交換實驗研究進行具體說明[10]。圖1中,A、B、G、D分別表示不同行動者,連線之間的數字表示待分配的資源量,用連線連接的行動者可以就待分配資源進行協商從而達成分配交換協議,這里假定每個行動者一次只能選擇同一個行動者進行資源交換。當行動者A做出與誰進行交換的決定之前,他會將與B及與G進行交換的過程以及后果進行充分的比較、思考與評價,才會決定同誰進行交換,因為他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點上完成與B及G的交換。事實上,這種行動—情境描述的是行動者作為能動者而存在于其中的某種結構對于其行動選擇的一種客觀約束。

(三)社會交換中的權力

自布勞的《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一書面世以來,學者開始以全新的視角——社會交換視角解讀權力。權力分析和社會交換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彼此重疊但卻可以區分的兩個部分[11]。該書的標題和內容清楚地表明,交換和權力構成人類關系的兩個不同領域。一般而言,行動者無法控制滿足自身利益的全部資源,事實是許多資源都由他人控制;同樣,行動者也控制他人所需的資源。因此,行動者需要通過交換資源來滿足各自的利益,正是對對方的依賴構成社會交換關系的特征,也為行動者的權力行使提供結構性基礎。

不同行動者控制不同的資源,行動者通過交換才能獲得他人所控制的資源。社會交換理論——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正是對這一過程的理論描述。霍曼斯、布勞是早期的社會交換理論學家。霍曼斯基于對等性對社會交換進行闡述,布勞則用對等性和非對等性來解釋社會交換,正是非對等性交換導致權力的產生。布勞認為,權力是“個人或集團通過威懾力量不顧反對而把意志強加于他人的能力,這種威懾要么采取扣押應定期付給的報酬形式,要么采取懲罰形式,實際上這兩種威懾形式都是消極制裁”[12]。總之,權力與交換,在社會交換學者看來,是緊密相聯的。

那么權力源于哪里?權力是行動者自身的屬性么?美國學者維勒認為,權力源于行動者所處的網絡結構條件。權力由多因素結構條件所決定,與交換網絡中的排斥、容納或等級與流動結構有關,與避免受到排除的能力成比例。維勒理論分析的基本交換結構包括內含式連接、排它式連接、虛無式連接,分別如圖2.1-圖2.3所示。圖2.1結構中,行動者A要分別與三個行動者B1、B2、B3進行交換才能完成任務,因此A對B1-B3的依賴大于后者對A的依賴,即DA-Bj>DBj-A(j=1,2,3)。因此在該結構中,A的權力較小。圖2.2結構中,行動者A和三個行動者中的任意一人進行交換就能夠完成任務,即DA-Bj=DBj-A(j=1,2,3),因此,A對B1-B3的依賴相等,因此該結構中A與其余三人有相等的權力。圖2.3結構中,行動者A只能選擇和三個行動者中的一人進行交換,即A要將三人中的兩人從交換行為中排除出去,即DA-Bj

三、研究設計

中國社會是一個重視關系的倫理本位社會。社會關系與中國社會的文化特征緊密相聯,基于親疏遠近的社會關系結構支配著社會秩序。事實上,梁漱溟與費孝通所稱謂的倫理本位、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構成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包含著一定的道德與情感。中國人通常是在清楚界定他人與自己的關系之后才與其交往的。據此,本研究設計考量不同關系因素作用之下的行動者在不同交換網絡結構之中是如何行使權力的。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實驗采用的是排他式網絡結構,涉及兩類四種網絡結構,分別是等資源關系(如圖3)與變資源關系網絡(如圖4.1至圖4.3),每種結構所進行的實驗組數、輪次及所用時間如表1所示。

以上各個網絡中,分別有三位行動者A、B和G,行動者之間的連線及數字表明他們可以就該資源點數進行協商,然后按照協商結果分配資源點數。本實驗遵循一次交換原則,即行動者每次只能選擇同一個行動者進行交換。從圖中可見,G與B都只能選擇同A進行交換,而A有兩個可選擇的交換伙伴G與B,但是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完成交換,所以從結構上看,A肯定要參與到交換之中,故A是高權者,而G與B兩人在每一輪交換中必然有一人會被排除在外,所以處于低權位置。我們根據高權者選擇同哪個交換伙伴完成資源交換而定義權力行使,即用A同對方行動者的交換次數界定權力行使的大小。

(二)被試選取

本研究通過張貼海報的方式在某高校招聘研究生和本科生作為被試,共138名被試參與實驗,熟人關系實驗的同學由被試自己尋找。另外招募社會非在校大學生72人參與第二類結構實驗,他們是筆者朋友所開公司的在職工作人員,每組有3名在職人員,其中兩人是熟識關系。

(三)實驗過程

實驗開始階段,由實驗員將被試隨機分配到不同網絡實驗條件的不同位置上,然后進行預實驗。當被試理解實驗規則及角色之后,正式實驗開始。考慮到在職者的工作時間,實驗選擇在上午及下午的工作時間進行。在職者進行實驗的場地是公司經理的辦公室, A可以與B、G溝通交流,但是B、G之間不能交流,他們通過對話形式實現對資源的分配,實驗者記錄他們的最終成交價格。

四、結果及發現

(一)等資源—陌生關系

此類實驗共進行10組總計70輪次。其中,A-B共達成34輪交換,平均資源分配收益為1 000~200,A-G共達成36輪交換,平均資源分配收益為1 100~100。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交換次數進行差異檢驗,所得T值為1.699,對應P值大于0.05,數據表明A-B及A-G交換頻次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在等資源—陌生關系網絡中,并沒有出現高權者偏向于同哪個低權者進行交換的傾向,即高權者對于低權者的權力行使沒有顯著差異。

(二)變資源—混合關系

變資源混合關系網絡有三種,在這三種網絡結構中,A陌生人B的待分配資源點數保持不變,一直為1 200點,A與熟人G的待分配資源點數最初為1 000點,然后是800點,最后降至600點。熟人關系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學生,進行12組實驗,實驗結果見表2.1;另一類是有工作經歷的同事,進行8組實驗,實驗結果見表2.2。

在對圖4.1至圖4.3網絡分別進行交換實驗時,作為理性行動者的A,如果從利益最大化原則出發,應該選擇同陌生人B,而不是同熟人G交換,因為A若選擇同B進行交換至少可以得到600點資源,而若同G交換,所獲得資源點數則少得多。然而,事實上的實驗結果是,當A與熟人之間待分配資源小于A與陌生人之間的待分配資源時,并且同熟人間的待分配資源從最初的1 000點降低至800點時,A選擇同熟人G的交換頻率并沒有減少,反而從0.37增加至0.455,即使當A與熟人G的待分配資源只有與陌生人的一半(600點)時,A選擇同G進行交換的頻率為0.447,也沒有大幅度降低。可見,A與熟人間進行的交換頻次并沒有隨著待分配資源的降低而減少,這里還可以看出,大學生被試更加注重熟識關系,更愿意讓熟人有所收益,即行動者并未非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而選擇同陌生人交往進行權力行使。我們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由于熟人關系的存在,行動者沒有選擇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傾向于對熟人行使權力,從而使熟人獲益,以下聊天記錄也可以表明這一點:

【9.4聊天記錄】

A 9:08:04:我得照顧兄弟啊【從關系視角出發思考】

B 9:08:12:說的也對【競爭者也有同感】

A 9:08:22:否則他沒法混了【打親情牌】

B 9:08:24:我也理解啊

A 9:11:03:感情可不是用錢買來的【強調關系之重要】

G 9:11:32:一榮俱榮啊

A 9:11:55:我先支持下兄弟

B 9:12:16:A你得想好啊【強調利益】

B 9:12:20:別沖動啊【強調理性】

A 9:12:22:G成交【關系戰勝利益】

再來看關系強度是工作同事時的交換情況,結果見表2.2。當A與熟人間的待分配資源比其與陌生人間的待分配資源少200點時,A選擇與熟人的交換比率為0.7,當待分配資源差值增加到400點時,A選擇同熟人的交換比率降到0.6,當待分配資源差進一步加大,增加到600點時,A選擇同熟人的交換比率僅有0.45。這里明顯呈現出一種趨勢:即熟人間的交換頻次隨待分配資源的減少而呈現出降低趨勢,行動者傾向于同擁有更高待分配資源總量的陌生人交換,使自己獲益最多,從而表現出一種理性的傾向。也可以這樣理解,與大學生被試不同,在職者進行交換時,當與交換伙伴待分配資源差異不足夠大時,他們選擇同熟人進行交換;但是當待分配資源的差異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更愿意同陌生人交換,因為能夠得到更多收益。而且在實驗中還出現了一個極端情況,一組被試在實驗結構4.1和4.2中,7輪交換全部選擇與熟人交換,但是在結構4.3中,7輪交換全部選擇與陌生人交換。我們知道,在職者是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與工作經驗的群體,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尚未走入社會,就人生體驗而言,前者與后者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同后者相比,前者對于利益的追求愿望或許要強于后者。

在社會生活中,社會行動者在動員資源的能力上經常是不對稱與不平等的,某些行動者能夠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而其他社會群體與成員則不具有支配更多資源的能力。然而網絡結構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限制行動者與誰交換,然而這種交換還要考慮關系的因素。事實上,在講關系的中國熟人社會中,“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際關系被強調為是行為方式的一個指導性原則。事實上,行動者在進行資源分配時,他會首先考慮分配對象與自己具有什么樣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密切程度又有多大,并且對于與自己關系遠近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標準對待。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通常傾向于斤斤計較的理性算計行為,以平等主義方式分配資源。當同與其有不同遠近關系之人打交道時,則表現出另一種樣態。即國人在與他人進行互動過程中,并非把重點固定在任何一方,而是從關系視角出發,其交換重點實際上放在關系之中。

五、結語

權力不是學者們的獨有討論話題,也不是政治精英的獨寵對象,更不是多么“高大上”,它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于我們普通人的日常交往與行為互動過程中,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交換,交換過程充斥著權力行使。現實生活中,結構能夠引發行動者間的交換,但是關系也能夠影響到行動者選擇與誰進行交換。

人情關系在中國社會是普遍的現象,幾千年來儒家文化傳統之下人們的行動方式兼具情感與理性,在中國情境中分析權力行使時,我們不能忽視人情與關系因素。然而,本研究的結論表明,隨著資源差異量的增加(增加到相差一倍甚至更多)時,關系發揮的作用開始減弱,行動者開始表現出一定的利益傾向性。因此,在當今社會,如何避免資源在人們之間的分配差異過大或許是降低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事實是,今天的中國,農村與城市、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不同行業之間人們的收入差距極大,中國的基尼系數處于甚至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在如此巨大的利益差異面前,人們還會以情理兼容的方式行動么?如果我們只是單獨分析關系的作用,關系重要還是不重要并不能完全說明其現實意義。只有將關系嵌入于行動者所處的結構中進行分析,才能夠對權力的應用與行使有更好地把握和說明。因此,本文在研究不同關系強度的行動者處于不同網絡結構中時,通過互動如何進行交換,結合行動者的對話文本考察現實人如何互動,這樣的研究更有現實性,同時也是對國外權力研究的一個推進。

[參 考 文 獻]

[1] Robert Dahl.The Concept of Power[J].Behavioral Science,1957,(2):201.

[2] 彭斌.作為支配的權力:一種觀念的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1,(12):75-81.

[3] 李友梅.組織社會學及其決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143,148-149.

[4]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1.

[5] 盧少華,徐萬珉.權力社會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17.

[6] [法]克羅齊埃.被封閉的社會[M].狄玉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23.

[7] Jeffrey Pfeffer.Power in Organization[M].Massachusetts:Pitman,1981:7.

[8] 陸德山.認識權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10.

[9] [美]彼得·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08,42,5.

[10] 李艷春.網絡結構與關系強度對情感的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5,(6):120-126.

[11] David A Baldwin.Power and Social Exchange[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8,(72):1229.

[12] 王愛冬.政治權力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83.

[13] 李艷春.網絡交換中的權力:三維研究構架[J].東南學術,2015,(2):48-55.

〔責任編輯:徐雪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二区视频|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天堂久久|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天堂亚洲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99久久性生片|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在线看片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h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少妇精品在线|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中文一级毛片|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无码人中文字幕|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视屏|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色婷婷综合在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色天天综合|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区一区|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成人亚洲国产| 激情综合网址|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青草精品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