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中存在著教學環節不夠明確、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不夠及時與全面、課堂教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等問題。用微格教學模式來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師范教育在“雙創”的具體體現。具體是從事教育事業個人發展終身教育的根本途徑。用微格模式進行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可以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本功訓練體系、搭建易于為學生掌握和應用的現代教育技術平臺、引導學生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武裝頭腦。立足于自身的師范特色,做到學術性與師范性并重,全面提高師范教育質量,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先進教育理念、較強實踐能力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未來教師群體,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微格模式;教學技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7)06-0074-05
師范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終身教育觀念的確立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都對教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建立以實踐為核心的基本功訓練體系,從而改善師范生的能力結構,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這是當前師范教育中極為迫切的問題。《現代漢語詞典》將能力一詞定義為“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1]。但是能力屬于實踐活動的范疇,并在實踐中得到證明的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力的核心便是實踐。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是師范生綜合能力中的核心要素,是未來從事教師工作的必備條件。“所謂教育教學能力是在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成效和質量的、決定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與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是一般能力合理整合和特殊發展,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反映教師職業活動要求的能力體系。”[2]所謂用微格模式,就是用微格教學對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進行全覆蓋式的訓練,是用微格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對師范生的常規教學技能、課堂教學環節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從而全面提高師范生教育教學的能力。實踐證明微格模式利用直接的第一反饋,就是能有效地改變受訓學生的行為;對教學技能進行了分類,為訓練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用循環的方式進行訓練,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一模式簡捷、高效、易于操作,便于掌控訓練行為;已被師范生和各類的教師培訓顯著效果所證明。
一、用微格模式強化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的意義
21世紀是現代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國家“軟實力”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流;人才是國際競爭的關鍵。人才的培養要依靠教育,一個國家教育辦得好壞關系到這個國家的強弱與民族的興衰;而師范教育辦的好壞又事關一個國家整體教育的好壞。
(一)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
1.轉型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社會轉型發展”是我國社會學界針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系列變化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總地說來,“中國社會轉型發展”就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從封閉社會走向開放社會;其中包括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國家的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等。所以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適應我國目前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必須要培養出現代化的教育人才,我們的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必須要走在當今世界的前列。
2.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適應轉型社會發展新要求。現代社會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更要及時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新換代;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有從事現代教育教學的能力;不僅具有從事教育的基本技能,更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用微格教學模式對師范生進行教育教學能力的訓練,是健全其教學能力結構、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根據社會發展來強化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這是與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用微格模式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師范教育在“雙創”中的具體體現
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社會發展對中國民眾的必然要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號召,隨后他在各種場合頻頻提及,希望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業基因。“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概念化過程。”[3]目前對于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的共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漸次加快,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日漸重要。培養創新型人才要靠創新型教育,創新型教育的實施要靠一支規模龐大創新型教師的隊伍。
2.用微格模式進行教學能力訓練是培養創新型教師的關鍵環節。作為未來教育者的師范生群體更需要培養創新能力,師范生創新能力可以理解為師范生個體或者群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克服困難、勇于進取、追求卓越、開拓進取的意志品質,或者理解為一種對于教育實踐進行改革的勇氣,一種投身于教育事業的責任感,一種“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求實精神。因此,用微格模式來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在教師教育行業的具體體現。
(三)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是從事教育事業個人發展的根本途徑
1.個人發展終身教育是現代公民的必然要求。20世紀60年代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而后便在國際上形成了一種教育思潮。終身教育觀念打破了人們原來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固有觀念,第一次將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囊括起來從總體的角度去把握和審視。這一理念認為教育是貫穿于人的始終活動,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的工程。
2.加強教學技能訓練是教師的個人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的持續推進都離不開廣大教師。因此培養合格的未來教師,重塑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師群體是極為重要。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無論是在進行教學技能訓練,還是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都始終要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不斷突破自我以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構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師隊伍、發展個人終身教育是我國持續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一步,而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訓練就是構建時代需要的教師隊伍,發展個人終身教育的根本途徑。
二、當前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是科學文化知識和優秀人才匯集之地,是傳播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的神圣殿堂。以高等師范院校為代表的師范生培養院校體系,不僅承擔著傳播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的任務,還要承擔著培養未來教師的職責。近年來,我國高師院校在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一)目前師范教育在教學訓練方面的缺陷
1.師范教育類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我國高師院校師范生教育課程是由師范生所修的本專業課程、公共教育課程和教育類課程三個大類共同構成的。教育類理論課程是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支撐。以周口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例,在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上主要開設了以下課程:《教師口語》《教育學》《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心理學概論》《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每門課程都只有36個課時,課時安排上嚴重不足。加之多以考查的方式進行最終評價是很難引起師范生的重視,這些都必然會影響師范生對教育理論的正確知識。
2.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聯系不夠密切。我國師范教育關于師范生的培養與訓練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造成了師范生對于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而不通、知弗能用”的尷尬局面,從而影響著師范專業學生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此外,高師院校的課程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大多數課程的教學只是高校教師單方的灌輸式傳授,學生的實際應用機會則不多。課程內容原理較多,聯系實際的案例較少,不能反映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際情況。這些無疑都限制了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3.教育實踐訓練存在諸多問題。當前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訓練存在問題有:首先微格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微格訓練教學時數太少、教學反饋不到位、師生缺乏對微格訓練方法認識和把握。其次,教育見習實施不到位而流于形式。目前本科階段的教育見習應該是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小學去聽課,但是有的師范院校僅僅以看視頻錄像來代替教學。最后,教育實習時間集中且短暫,效果不如人意。實習只有為期一個月的時間,缺乏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充分鍛煉的機會。
(二)當前師范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不夠及時與全面
教育信息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已經是當今時代的大趨勢,處于信息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的師范生,更應提高自身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目前高等師范院校對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是通過開設“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來完成的。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深入,使得教育技術快速發展,但是大多數師范生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是比較欠缺且滯后的。這種情況的出現有以下幾點原因。
1.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的特點便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課程內容多、知識點多、實踐性強。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高師院校關于這門課程的開設只有36個課時,平均一周只有兩節課的課時。授課教師只能是停留于皮毛、草草收場,而能給學生的實際操作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最后都會形成不利于師范生對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掌握,從而限制了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2.師范生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的問題。現代教育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線下教育而是線上與線下的相互配合、傳統與現代的相互對接。多媒體、云計算、手機APP、網絡客戶端,還有網易公開課、紅點直播等在現代教育中的運用越來越多,但是我國大部分師范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與運用還不盡人意。大多數師范生對于新技術、新理念缺乏敏感度,不能自覺地學習和運用。高等師范院校雖然基本都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但由于以考察的方式進行最終評價,學生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3.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驗設備和場地存在的問題。由于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的課程安排中屬于實踐類課程,需要師范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但是實際上在面向全體師范生的開課上,實驗設備明顯不足,實驗條件顯得捉襟見肘。并且很多師范院校的設備過于陳舊,在維護與更新上都很不到位,無法滿足師范生技能訓練的需求,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達不到理想效果,技能提升的目標成為了“鏡花水月”。
(三)我國基礎教育和師范教育的教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基礎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是支撐國家與民族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來驅動發展,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4]。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而社會的發展要依靠創新驅動。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1.目前基礎教育功利化傾向比較嚴重。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職教育等多個層次,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所接受的各個階段的教育。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由于受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強大慣性思維的影響,仍舊是單一地以書本知識的傳授為主,只重視“知其然”而不重視“知其所以然”。加之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人們對于所謂“高分”“神童”“學霸”的非理性推崇等問題,從而導致了當前基礎教育過于“功利化”與“世俗化”。忽視了教育的真諦是對獨立人格的培養以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
2.師范教育理論認識上存在誤區。長久以來,我國師范教育受到“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的困擾,由于社會大環境對于學術性的盲目崇拜與追捧,從而使得地方師范院校紛紛努力向綜合類大學的學術水平看齊。造成了地方師范院校在學術上“邯鄲學步、揠苗助長”的局面。不僅是師范教育的學術研究水平沒有得到長足進步,還導致了師范教育特色的逐漸喪失。事實證明,由于大多數師范院校的盲目發展導致了我國師范教育無論是“師范性”還是“學術性”都不高,培育不出創新型教師,從而不能及時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3.師范生在校學習不扎實。一方面師范院校長期囿于師范性和學術性之爭,學校并沒有對師范教育給予應有的重視,很多教育教學活動都被當成了一種既定程序,只是單純的完成某種早就設定好的任務。致使很多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教育教學實踐的訓練都流于形式,沒有達到對師范生教育培養的既定目標。另一方面上若行之,下必效之。學校不重視,學生就會更不重視。由于我國學生在中小學期間課業負擔過重,升學壓力過大,在大學期間都普遍存在著一種“解放”心態,對大學期間的學習認識不足。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學生自身都沒有扎扎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更談不上創新了。
三、用微格模式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水平的對策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師范教育教學能力的訓練存在諸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提高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是一項緊迫的課題。用微格教學模式全覆蓋其技能訓練的各個方面,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們在以往的有關教育教學技能訓練中,強調某項技能的重要性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措施;有時會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前面抓得緊,后面抓得松。教育教學技能的培訓是一個長期而又系統的過程,用微格教學模式可以保證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循序漸進的成效。具體要做好如下事項:
(一)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本功訓練體系
1.構建“接地氣”的教學課程體系。針對當前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以及重理論、輕實踐的現實情況,高師院校要通過積極地改革與探索,在師范教育培養課程體系中增加教育類課程的課時,在學時中增加實踐與實訓的時數,使學生有更為充足的時間在授課教師的幫助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并進行專門訓練。把微格教學模式的程序融入課程體系和師范生的訓練之中,使師范生的訓練活動“接地氣”、求實效。
2.建立高校內外聯動的“雙導師”制度。高師院校在師范生本科階段就應該全面建立并推開導師制度,做到對師范專業學生小型化、精細化的實踐實訓。高師院校還應積極聘用中小學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為“校外指導教師”。中小學一線教師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能有針對性地對師范生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節的尷尬現象。
3.建立高效的教育實踐訓練體系。師范生教育技能的高低取決于師范生自身基本功的扎實程度,而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則取決于高師院校的教育實踐訓練。因此高師院校在構建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訓練體系的過程中,要注重“微格教學訓練、師范生教育見習、師范生教育實習”的相互配合,實現環環緊扣的目標。做到訓練有實效,監管要到位。此外還應建立教師助理制度,選拔一批優秀的高年級師范生深入到各個導師組中,與導師一起為低年級的學生做示范,督促學生的教育教學訓練。這既強化了高年級師范生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為低年級的師范生樹立了教學訓練的榜樣。
(二)搭建易于學生掌握和應用的現代教育技術平臺
1.增加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授課課時。根據學校整體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多增加授課課時,增加學生學時中的實踐訓練機會。使教師有更為充足的時間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內容和知識點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部分進行學習與訓練。
2.利用云環境構建開放式學習平臺。云環境其實并不神秘,它在互聯網誕生之初就已經與我們相伴相隨了,并且已經與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比如QQ群、微信交流群、微信公眾號、網絡云盤、學習類手機APP等。云環境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的數據中心,能夠隨時滿足學習者的需要。高師院校在師范生教育教學訓練時應采用云技術,構建大數據分析。積極開發屬于本校教育教學訓練的交流群、微信公眾號、學習軟件等,采用O2O模式,做到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同時發力。
3.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傳統教學的手段比較單一,只是依靠課本、黑板、粉筆這“老三樣”;后來出現了老式投影儀、幻燈片、圖表等媒介的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教育媒介更是層出不窮。在改革課程課時設置、構建現代教育技術平臺的同時,還要注重教學手段的改革。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手段引入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flash動畫技術、數學建模等,構建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增強教學過程的直觀性和立體感。形成一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以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親身感受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大魅力。
(三)引導學生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武裝頭腦
1.師范院校要以人為本。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是未來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師范教育在培養師范生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并不是具體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使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教育的真諦。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良好品行的社會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高師院校在進行師范教育時不能僅僅以就業和升學為導向,更是一份關系到民族未來的事業。教育是社會福利的范疇,不能被市場的庸俗與銅臭所污染。
2.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師范生。21世紀之初,我國推進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要求中小學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對此,我國師范院校在進行教師教育的工作中也應將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融入師范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先進的教育觀念,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課堂教學模式要靈活多變。課堂教學無論是高等教育或者是基礎教育階段都存在硬性灌輸和一言堂的現象,這十分不利于對未來教師的培養。師范院校在對進行師范教育時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應該運用探究式、辯論式、案例式的方法,構建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各自觀點和看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使學生對大學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印象深刻,從而使這種教育模式走出校門,走向基礎教育的課堂。
總之,用微格模式全覆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培養優秀師范生,是社會發展、師范專業自身發展以及持續推進教育改革的需要。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在于培養出一支人文化、創新化、專業化、實踐化的未來教師隊伍。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主陣地,要積極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突出實踐的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訓練體系,立足于自身的師范特色,做到學術性與師范性并重,全面提高師范教育質量,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先進教育理念、較強實踐能力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未來教師群體。
[參 考 文 獻]
[1]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21.
[2] 顧玉蘭.構建教育教學實踐體系加速師范生教學能力成長[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3] 王云彪.教師教育中創新勇氣的激發與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4] 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
〔責任編輯:崔家善〕